赵汗青
清代道光年间授徵仕郎,安徽省直隶州州判(从七品)赵宋屿,字孚玉,是今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宁山人。其墓在今淮北市花山公园宁山南簏,墓后百米外,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司田(相当于今农业部长)宁戚的墓,赵宋屿墓左侧与右侧均是汉墓群。特别是赵宋屿墓前的那对3.5米高的石望柱,其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都非常高。
让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直隶州?
直隶州,中国古代地方机构,是明、清时期的地方基层政权,以直隶于布政司而得名,与一般隶属于府的州不同。在清朝,行政区划的州与厅分为直隶州及直隶厅。其中,直隶等级的州为统治人口多,事务杂繁者。就编制上,直隶州与府的等级相同,辖下知州,州同,州判等官员都与府品等编制相同。
在清代,官员的品级分为九品,每品之中又有正、从之别,是为“九品十八级”。举例说:大学士和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各部院尚书、将军、都统、提督为从一品。总督、侍郎、副都统、总兵为正二品;巡抚、布政使、副将为从二品。太常寺卿、詹事府詹事、通政使、顺天府尹、按察使、参将为正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盐运使、游击为从三品。通政司副使、各寺少卿、道员、都司为正四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知府为从四品。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郎中、同知、直隶州知州、守备为正五品;各道监察御史、侍读、侍讲、员外郎、知州、千总为从五品。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门千总、营千总为正六品;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卫千总为从六品。翰林院编修、各部院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外省知县、各府学教授、把总为正七品。
在安徽淮北市花山公园南麓(烈山区烈山镇宁山),有一处约平方的地方,这是一处不可移动的淮北宁山赵氏墓葬文物群。这里有保存完好的清初“后土神位”碑;有明清墓碑、石供桌、金银屋、图腾等十几通(块)遗存文物和汉砖数百块。其中赵宋屿·清道光二十一年一月初一墓碑,尤其是墓前,一对保存完好的3.5米高的石望柱极为珍贵。赵宋屿的后人有不少监生、庠生、廪生、贡生,这对石望柱就是他们所立。
据考:淮北相九赵氏在安徽淮北、宿州、河南永城三地人口最多,其次是商丘、夏邑、萧、砀、徐州、灵璧、固镇、合肥、东北四省、北京、台湾、海外等地。其家族来历是这样的:明·洪武三年,原山东济南府长清县野樵窝(今已划归德州市齐河县)人赵居敬(字行简),率儿子赵伯祥、赵伯嘉,侄子赵伯元(天民)、赵伯禄(天爵)南迁,居住在今河南商丘市永城市顺河镇,其侄子赵伯元(天民)、赵伯禄(天爵)留在宿州,赵天民居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北打鼓山下,赵天爵居水泊镇(今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集即火集子)响泊村。当时宿州府区划有相乡,相乡管图十二,这支南迁赵氏大多居住在九图内(亦有少部分居住在八图内),通称淮北相九赵。六百多年来,这支赵氏人口已有数十万。
赵天爵的后人六世孙赵从龙,是老二房的六子(后称小六房始祖),因家族人口众多,遂携家带口从古饶(火集子)北上十余里,来到宁山南麓落户。宁山自古状似凤凰,原名九顶凤凰山。后来,因有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司田(相当于今农业部长)宁戚墓,而得名宁山。赵从龙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名叫赵宗孟,宗孟娶了七个夫人(其中一对是亲姐妹),生了十个儿子。赵从龙的次子名叫赵宗羲,宗羲生了三个儿子。后来,由于赵从龙五世同堂,家族大,遂分家。原本赵从龙提出家产良田由赵宗孟和赵宗羲兄弟俩平分,赵宗羲却认为:“哥哥宗孟有十个儿子,我只有三个儿子,十分家财我取其三分足够了。”当即,携家人迁往宁山东南十里的一处水泽地边安家。此后,这里就叫赵滩。由此一点,可见这个家族有着良好的家风。淮北相九赵氏其字辈是:。
如果按照落户古饶的赵伯禄(天爵)为一世祖,而安徽省直隶州州判(从七品)、皇授徵仕郎赵宋屿,就是赵从龙的四世孙,则应是淮北相九赵氏第十辈。
那么,什么是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都是从七品
清代时,安徽有泗州直隶州。
泗州直隶州:繁,疲,难。隶颍六泗道。明属凤阳府。寻复升直隶州,以临淮县省入。顺治初因之。康熙六年,分属安徽省,隶凤阳如故。十九年,州城圮,陷入洪泽湖,寄治盱眙。雍正二年,升直隶州,隶安徽省。乾隆四十二年,裁凤阳府之虹县,省入泗州为州治。
我们已经知道了州判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在清朝之位阶约为从七品。州判职能通常为地方衙门辅佐主官的基层官员编制,不过也为外派直隶州知州的左右手,如台湾府台东直隶州的州判。只是在年清朝灭亡后,中华民国成立,该官职也就废除了。
通过查证史料,我们可以看到清代七品(从七品)补服祥瑞动物(文)鸂xī鶒chì(武)犀牛图案。
关于“徵仕郎”名称,其实这是一个文散官名。隋朝时开始设置。唐朝时,文官第二十三阶,正八品下,到了宋朝便废除了。金代以后再置,从八品上。元代时升从七品。明代时改称徵仕郎,为从七品升授之阶。清代时亦称徵仕郎,从七品,为从七品外官:(文)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盐运司经历/(武)盛京游牧副尉均为从七品。
那么,何为监生呢?
监生是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明清两代取得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称国子监生员。
清代入监肄业的有贡生(即“贡监”,包括岁贡、恩贡、副贡、拔贡、优贡、例贡)、监生(恩监、优监、荫监、例监)、官生(七品以上官子弟之聪敏好学者)、经提学官考选提拔的廪增附生、及满州勋臣子弟、先贤后裔等。乾隆以前对监生加以严格考试,后来仅存虚名,一般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乡试,或未得科举而欲入仕做官者,都必须先行纳捐取得监生出身,但不一定就在监读书。〔清〕田兰芳《明河南参政袁公(袁可立子袁枢)墓志铭》:“子三:赋诚,云南楚雄府通判,任出。赋谌,监生,刘出,皆能诗。”同治与光绪初年,稍有起色,旋又废弃。清后期捐纳监生泛滥,可以用捐纳的办法取得这种称号。此类监生多以之求官,监生之名,遂为人贱视,与往日状况不同。
又何为庠生?
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那么廪生和贡生又是什么身份?
1。廪生和贡生是生员(秀才)中的两个等级,生员分四等:附生、增生、廪生、贡生。初进学的秀才称附生,经过岁考、科考成绩优异者,才可以升为增生或廪生。廪生是成绩最好的生员,名额有限,公家发给粮食。
2。贡生则是在京师国子监读书的生员,其中有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升入国子监读书的廪生,有出钱捐纳升入国子监的生员,也有靠家庭的官僚背景升入国子监的生员。贡生经过专门考试可以直接当官,不一定要参加乡试和会试。
3.明清时的监生主要有如下几种:
举监,由举人做监生的,叫举监。
贡监,由秀才做监生的,叫贡监,也叫贡生。秀才一经成为贡生,就不再受地方儒学管教,俗称出贡。在清朝,贡监也叫优监,表示从生员(秀才)中选拔优秀的人去国子监读书。贡监主要是通过地方儒学保举某些生员入国子监的。由于朝廷授予这种保举的名义有多种以及保举时选拔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作为贡监,即贡生也有若干种,如岁贡、选贡、拔贡、恩贡、优贡等等。例如岁贡是由地方的府、州、县学把秀才依次排队,按规定时间循序推荐到国子监,俗称挨贡。由于岁贡须计较年资,及至入监时多已年力衰惫,所以明清两朝的中后期又在岁贡之外,另行选拔年富力强、学行兼优的秀才入国子监,这种选拔不计较资历,明朝称为选贡,清朝称为优贡。
淮北市烈山区花山公园(宁山)南麓的赵氏家族古墓群及附近汉墓群,系经全国第三批文物普查确定的不可移动文物。据《赵氏族谱》记载:宁山淮北相九赵氏高祖叫赵从龙,字见吾,乡饮大宾(由皇帝钦命授予德高望重的乡贤的荣誉,是县府每年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举行的意在尊老敬贤、弘德明礼的“乡饮酒礼”宴会的首席嘉宾),万历乙酉年(明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年)生,顺治丁亥年(清世祖顺治四年,公元年)卒,娶胡氏、高氏,合葬宁山之阳。淮北相九赵氏族谱记载:赵从龙广拥良田人送外号“赵钱发”,弟兄八人,其排老六,也就是淮北相九赵氏老二房小六房始祖。其八弟赵从蛟授武翼都卫(尉)任抚标游击(从三品),其叔父赵登云、堂兄赵光大均曾担任过北京五城兵马司指挥(正六品)。在赵氏家族古墓群内,耸立着一对引人注目的石望柱。据当地赵氏族人介绍,这对石望柱原本就立于宁山南麓赵氏家族古墓群内,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当地村队拆卸用于修桥。几年前,该桥废除时,赵氏后裔将这对石望柱运回赵氏家族,建于宁山古墓群西侧的祠堂(已于年拆除)院内进行保护,年6月复立于古墓群之前。
石望柱为青灰色石材整体雕成,左右对称两只一对,均为方形柱体,高约3.5m,宽厚各约40cm。上首望柱整体保持完好,下首望柱上端的“望天犼”局部有些残缺近年进行了修复。柱体分为三部分:连接地面部分为柱础;中间部分为方形柱体;上端柱首为石雕“望天犼”(望天犼外向坐立,面南背北,样貌似犬非犬,身有麟甲,鬃发与长尾相连,作昂首高眺状。古人认为犼为龙生九子之一,似犬食人,性情猛烈,有守望习惯,所以把它雕刻在石柱上用以守墓)。
该石望柱柱体前后各镌刻楷书对联一副。正面阳刻,上下联为:“西雝忆旧邦十三迁经营匪易;东夏启新土千百祀似续维昭”;背面阴刻,上下联为:“象先贤崇旧德白马来归自昔家声未坠;开八帙登五科黄麻下逮于今世泽孔长。”
这对石望柱从精美程度、艺术风格,尤其是两幅对联用典深奥文词贴切、书法精湛镌刻精细,显示了墓主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淮北地区现存实物中是属于比较少见的。结合宁山南麓赵氏家族明清古墓群现存的古墓、墓碑、后土碑、石供桌、金银屋、古树以及相九赵氏族谱等综合研判,更加彰显这对石望柱所具有的重要的文物价值。这对石望柱现已复立于烈山区花山公园内宁山南麓赵氏家族古墓群前,成为展示明清时期淮北地区墓葬文化的重要标志和活化石。赵氏家族和有关热心人士对于保护、宣传、展示古墓群、墓碑、后土碑、石供桌、金银屋、古树以及相九赵氏族谱、祠堂等文物,千方百计、孜孜不倦,且已经把上述文物及其研究成果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内容,值得充分肯定。
宁山赵氏家族古墓群现存墓葬中能够明确墓主、墓碑的有宁山赵氏一世祖赵从龙、赵从龙长子赵宗孟、赵从龙四世孙赵宋璵三人。根据墓碑和《赵氏族谱》记载,上述三人的功名等级,赵从龙无功名(德高望重为乡饮大宾),赵宗孟系庠生(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即秀才)未授官职,赵宋璵(有道光二十一年十月初一所立墓碑)系恩贡生授征仕郎候选直隶州州判(具有从七品官员资格,生前未实任官职)。查《赵氏族谱》,赵从龙一脉除赵宋璵外没有品级官员出现。根据清代六品以下官员葬制只准使用石望柱不准使用石像生的规定,从宁山赵氏家族古墓区内只发现石望柱而没有发现石像生进行分析,这对石望柱应是道光二十一年立碑的恩贡生授征仕郎候选直隶州州判赵宋璵墓前所置。
1、正面阳刻对联:“西雝忆旧邦,十三迁经营匪易;东夏启新土,千百祀似续维昭。”上联意思是:追忆赵氏先祖当年迁居于西陲雍州,那是天水赵氏的故土,自古至今赵氏家族历经十三次迁徙,苦心经营真是不易;下联意思是:赵氏族人后来徙居于华夏东部,开拓新土地,建立新家园,两千多年来世代承续,人丁兴旺,声势卓著。
2、背面阴刻对联:“象先贤崇旧德白马来归,自昔家声未坠;开八帙登五科黄麻下逮,于今世泽孔长。”上联意思是:效仿历代圣贤,推崇传统道德,赵氏优秀人物拼搏进取功成名就,乘白马衣锦绣荣归故里,从古至今家族声望如日中天未曾坠落;下联意思是:赵氏家族有多人德寿双全,像五代窦燕山一样寿逾八十五子登科,朝廷下达诏令予以嘉奖,世代享受恩泽,传承至今,绵长无限。
1、西雝:雝,雍的异体字,即雍州,《禹贡》中所描述的九州之一,位于今陕西、宁夏全境及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内蒙部分地区。汉代及之后历代均设雍州,区划有所变异。因古雍州地处中国西部,故称西雝。
2、旧邦:先祖所居之地,即故乡之意。
3、十三迁:指曾有过十三次重要的迁徙,亦意为多次迁徙。(数字十三在中国古代以及佛教文化中是一个吉祥的数字,寓意功德圆满。)赵姓的得姓始祖造父是西周穆王的身边重臣,西周都城丰镐在古雍州境内。根据《史记·赵世家》记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今山西洪洞),由此为赵氏。”造父助周穆王平叛有功,由丰镐而就封赵城,此为一迁。数十年后,造父的族孙非子在雍州渭水畜牧有功,由周孝王封于秦邑(今甘肃天水),成为秦国始祖,非子由赵城至渭水,由渭水至秦邑(今甘肃天水),这是二迁。第三迁是造父的7世孙叔带离开赵城到丰镐(丰镐也属于雍州)仕周,后因周幽王昏聩离周仕晋。赵叔带也是晋国赵氏贵族和后来赵国王族的始祖。第四迁是赵国灭亡后代王赵嘉被秦始皇俘获安置于陇西天水,其后人世居于此,开创了“天水堂”赵氏。秦汉以后,天水赵氏发叉分枝陆续迁徙分布于华夏各地。由西周穆王时期赵氏得姓至明末清初赵氏大约有十三次以上大的迁徙活动。
4、东夏:东夏指华夏的东部地区,相对于“西雝”是古代泛指中国西部而言,“东夏”在古代泛指中国东部。
5、启新土:开启、开拓新的土地和家园。如天水赵氏著名历史人物赵匡胤开创了宋朝,建都开封,一统中原,结束了晚唐五代四分五裂的局面。后世把宋朝称为“天水一朝”,天水堂赵氏从此更加名扬四海。目前,赵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半岛和淮河流域,其中“相九赵氏”立足淮北大地,繁衍旺盛、人才辈出。因此对联所说赵氏“东夏启新土千百祀似续维昭”非常准确。
6、祀:本意祭祀,殷代起特指年代、世代。《尚书·伊训》:“惟元祀,十有二月。”唐柳宗元《与友人论文书》:“固有文不传于后祀,声遂绝于天下者矣。”
7、似续维昭:似续意思是继续、继承;维是长久保持之意;昭是彰明、显著之意。
8、白马来归:意为在外奋斗功成名就,骑乘着白色宝马回到家乡。古代白马稀少罕见,所以用于帝王进贡、祭祀、盟誓,百姓以能够拥有为荣。赵氏自古与骏马结下不解之缘,其得姓始祖造父就是为周穆王进献“八骏”(中有纯白宝马名曰“白义”)且以“善御”立功,从而得封赵城并青史留名。北宋康王赵构白马渡江开创南宋,在杭州建有白马庙以为纪念。
9、开八帙登五科:“开八帙”即超过八十岁,唐白居易《喜老自嘲》诗:“行开第八秩,可谓尽天年。”“登五科”即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赵氏族谱》记载赵氏一族明清时期多人寿享八十岁以上并多子多孙,子侄多人先后在朝为官,堪称“开八帙登五科”。
10、黄麻下逮:黄麻,指圣旨,唐代皇帝的诏书一般用黄麻纸誊写称为“黄麻”。逮,到。《旧唐书》记载:“中书以黄白二麻为纶命重轻之辨。近者所出,犹得用黄麻,其白麻皆在此院。”
11、世泽孔长:世世代代享受恩泽。孔,文言副词,很、甚,语出《诗·小雅》:“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设置社稷坛、后土祠、土地庙主要是保佑阳间之人的。有没有保佑阴间亡灵的土地神呢?东汉王逸《楚辞注》有云“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说明古人认为,后土不光统辖四海之内的阳间土地,同时又是亡灵所在的阴间大总管。由此表明,中国人寄托后土在阴间(幽都)保佑亡灵也由来已久。而在坟墓旁祭祀后土之神,则明确记载于明朝典籍之中。据明朝丘濬撰《家礼仪节》所述:“其丧礼,开茔域及窆(“窆”音biǎn,指棺木下葬)与墓祭,俱祀后土。”明《道藏·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八《祠后土》云:“丧礼,开茔域及窆与墓祭,俱祀后土”。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二云:“今葬,必于其侧立石,题‘后土之神’。临葬,设酒脯祀之。其来已久。”可见在明清之时,在墓地祭祀后土已非常普遍,等到清朝乾隆年间在墓侧树立后土神位碑更是由来已久理所必然。人们在墓地立“后土神位”并虔诚祭祀,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后土神守护阴宅平安。根据古籍记载以及当代南方仍然流行的在墓地后侧立“后土神位”碑的习俗分析,宁山赵氏祖墓这块“后土神位”碑应为清朝顺治四年赵从龙墓动土前一至两天所立,为阴宅专用之碑,而不是鸡窝寺遗留之物。(顺便一说,“鸡窝寺”当为一个规模很小形似鸡窝、鸡圈的土地庙或山神庙,一般这类小庙由当地人建于所属地头或山麓,庙中应有微缩土地爷或山神爷泥塑或石雕神像,一般不会在庙中立碑作为其神位。这类小庙常因日久年深且无专人管理沦为破败建筑。因而当财力雄厚并有一定权势的赵氏家族选中此处作为风水宝地后,拆除这座小庙亦是举手之劳。)
赵宋屿,字孚玉,长相俊朗清秀。幼从师受《孝经》章句,及就外傅读诸经史,悉能通解。但性贪玩,直到14岁时还沉迷钓鱼和打鸟。后来听闻祖上在京城和州、乡里很有名望和地位,于是开始发奋读书,承名师指授,所习内容皆为清初诸名家文章,古文赋诗词皆精妙,而所受《易》义尤精。学识渊博的读书人看见他写的文章后,都无不称赞之。大清道光年间,赵宋屿考中举人,不久铨选为州学教谕(正八品),后授徵仕郎,升为直隶州州判(从七品)。为人孝顺友爱,博学多才,富有同情心。其子孙多有监生、庠生、禀生、贡生。
赵宋屿从官后,因鄙视州牧贪污和溜须拍马逢迎上级之行为,遂挂印辞官回乡,同僚、知识分子都感觉非常可惜。回乡后“为孝友以树家型、课农桑以崇实业、创团防以遏寇盗、立学校以教青年”,很有名望。赵宋屿“佐父理家政,独任其劳”,把肥沃的土地都让给诸兄弟子侄,自己则只要贫瘠之地。为人公道正派,邻里乡间每当有争讼之事都让他主持评理,最后大家都心服而解。
木兰花慢化家湖归舟中作
看夕阳一缕,刚送得,片帆归。白云绕宁山,凤凰欲飞,月暗湖堤。依稀是谁相忆?但轻魂如梦逐烟飞。春秋齐国司田,至今谁识宁戚?
泗州几年又归乡,是谁暗相思?怅夜夜汴水,花开两岸,空自流淌。收拾十分秋色,别离时总是有芳菲。惟有醉里读史,细品千年隋唐。
赵宋屿是淮北相九赵氏一族中的佼佼者,他良好地道德修养与淮北相九赵氏的家风、家训不可分割。
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淮北相九赵氏的家风: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尙节俭、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酒色、戒淫逸、不入帮派、不入邪教、不忘本、不叛国”。家训:“敦孝悌、睦宗族、力本业、训子弟、尚勤俭、遵法律、禁非为”等祖训,就始于四百多年前,至今仍刻印于古饶“赵氏宗祠”里,影响着世世代代的淮北相九赵氏家族。在淮北相九赵氏的家谱中,还记载有先辈族人们孝敬老人、忠君爱国、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迹,这些都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从赵宋屿的事迹上,我们可以看到:几百年来,淮北相九赵氏家风、家训、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是宗族重要的精力内核,是一切淮北相九赵氏家庭成员,都必须遵从的行为原则和品德规范。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家风时刻净化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灵,它是最无痕的教育。
一个家族家风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的,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我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赵汗青,男、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淮北,资深记者、文史作家、文化学者、博士。年,任安徽经济报宿州记者站站长,后任中国新闻杂志社副总编、《天下时报》网总编辑。现兼任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会长。已出版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抗日英雄欧老虎》《血染虹桥》等九部长篇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