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与山东省,行政区划调整,为何涉及了

在前两天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河北省与河南省行政区划调整的故事。河北省的清丰县、长垣县、东明县、南乐县等5个县,被划入了河南省。河南省把自己的武安县、涉县和临漳县,划分给了河北省。其实,河北省除了与河南省进行区划调整以外,与邻居山东省也进行了调整,而且规模更大,总计涉及了11个县。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故事。

河北省与河南省进行区划调整,主要是为了治理黄河。河北省与山东省的区划调整,也是与河道有关,不过不是因为黄河,而是因为京杭大运河。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南北方地区的佳通非常不利。公元年,隋朝消灭了江南的陈政权,再次统一全国。但是对于隋朝来说,需要南方地区的茶叶、瓷器、丝绸等物品,依靠陆路运输,毕竟数量少,而且速度很慢,还会受到天气的制约。

此外,江南地区的统治并不稳固,隋朝需要加强对江南各地的管理。处于各方面的原因,隋朝几乎倾全国之力,开凿、修建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核心,江南地区的粮食、茶叶等,能够直接通过水路、沿着大运河运往北方。北方的兵器、战马等,也能够运往南下。当然,开凿大运河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激起了隋朝末期的农民起义。因此,后人评价隋炀帝是“罪在当下,功在千秋。”在唐宋时期,大运河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由于开封到洛阳的河段出现了变化,漕运船舶只能到达开封转运,而无法到达洛阳。就这样,开封的地位迅速提高,成为水路和陆路运输的转运基地,开封号称“四水绕城,”有点类似于郑州现在的交通地位。元朝统一全国以后,大都成为了元朝的首都。此时,首都的位置已经发生了变化。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原本是为了长安、洛阳等城市开凿的。首都变化以后,京杭大运河绕道进入河南,然后再进入大都,这出现了舍近求远的问题,白白浪费了时间。

元朝统治稳固以后,对大运河的航线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大运河不再经过河南省,而是从江苏省直接进入山东、河北等地。大运河沿岸地区迅速繁荣起来,例如山东省的临清州,号称“繁花似锦盖京城。”这当然是夸张,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当时的大运河两岸非常繁华。京杭大运河关乎朝廷的生命线,因此,元明清三朝,对于大运河都非常看中。尤其是清朝,专门建立了漕运衙门和漕运总督,负责保障大运河航线的安全。

久而久之,还出现了著名的漕帮,关于漕帮的问题我们以后慢慢聊。江南地区属于朝廷的财政重地,朝廷对江南地区的依赖性很强,绝对不能出现问题。但是到了清朝统治的后期,大运河出现了河道淤泥增多、河堤年久失修等诸多问题。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大运河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清朝面临一系列的内忧外患,根本无力修缮大运河。为了保障朝廷的开支,清朝开始了“漕粮海运。”

此时的大运河,已经沦落到了半闲置的次要程度。清朝灭亡以后,我国先后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一系列阶段,根本没有精力修理全国各地的水利工程。在这一阶段,大运河的作用进一步下降,这是巨大的损失。一转眼到了建国以后,随着全国局势的全面稳定,我国开始了发展经济和治理各种灾害的工作。其中,治理黄河泛滥的问题排在第一位。因为黄河连年决口泛滥,形成了大片的黄泛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黄河治理第一阶段的任务结束之一,我们开始腾出手来治理大运河的问题。希望通过治理,让大运河恢复昔日的辉煌。京杭大运河从山东省、河北省经过,由于河流的曲折性,山东省与河北省的交界地区,出现了行政区划犬牙交错的情况。治理大运河自然需要统一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同时做到号令统一。两个省治理大运河并不合适,因此,当时参照了治理黄河的经验。治理黄河的过程中,由于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都与黄河打交道。

为了统一调配,我国专门把黄河沿岸地区组成了平原省。治理大运河不需要重建省份,不过,也牵扯到了行政区划的调整。年,河北省的恩县、夏津县、武城县等5个县,被划入了山东省。请注意,这5个县都在大运河周围。划入山东省以后,更加有利于治理大运河。但是,河北省总不能白白损失了5个县。为了补偿河北省的损失,山东省把自己南皮县、东光县、吴桥县等6个县,分散划入了河北省的各个专区。换而言之,为了治理大运河的问题,总计牵扯了11个县的行政区划归属。

在建国的初期,各省份之间的行政区划调整,基本上都是与水利建设有关。河北省堪称我国行政区划变化最大的省份之一,因为河北省与周围的河南省、山东省、辽宁省、山西省、辽宁省、京津地区,都发生过行政区划的调整。如果对比一下年的河北省地区,大家会发现,河北省的行政区划变动非常大。直到80年代,河北省的行政区划才彻底稳定下来。关于河北省行政区划调整的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439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