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位于鲁西北平原,是德州市的下辖县,东临济南,西接聊城,与黄河相邻相依,自古以来南北通达,东西接力,是山东一代的富庶之乡。
齐河的历史悠久,古称祝阿,春秋时为齐国正卿晏婴食邑的。晏婴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晏子,他是一位具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的先贤,以善辞令、敢直谏著称于世,其中晏子使楚的故事更是广为人知。今天的齐河县治晏城镇(晏城街道办事处),就是后人为纪念这位先贤,取起名而建的一座古城邑,历经数千年,传承着古风,彰显着古韵。
齐河属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四季分明,再加之靠依黄河,水源丰富,自古以来农、牧、渔业发达,进而形成了五谷丰登,物产丰富的特色。同时,在地缘上与省城毗邻,又是南北交通要道,所以商贸业、手工业也有声有色。也正是基于这一系列有利条件,使得齐河的传统美食发展也成绩独彰,品类丰富,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介绍齐河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美食——齐河锅饼和手拉空心挂面。
1、齐河锅饼
齐河锅饼是山东锅饼的一种。关于锅饼的起源,有这么一个传说,按照中国的传统,农历六月十九这一天是太阳的生日,在这一天山东一带的百姓有燃篝火、吃面饼的习惯。据说这面饼就是比照太阳的形状,做得越大越圆就越好,做好后,全家分享,祈求太阳之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来锅饼就形成,并在山东流行开来。
按照一般的说法,锅饼起源于潍坊地区,后来逐渐流传至临沂、泰安、济南一带,并在济南获得了迅猛发展,清末民初以来济南锅饼行业形成了众多名号争奇斗艳的景象,如香顺斋、义和源、广聚号、聚盛昶、同丰泰等这些店铺的锅饼在济南乃至京城的知名度相当高,从而使山东锅饼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
而齐河作为与济南一步之遥的地方,必然会受到锅饼行业繁荣兴旺的影响,也就在这一时期,山东锅饼传入齐河境内,经过匠人师傅的进一步革新,形成了与山东锅饼一脉相承,但又独具齐河特色的锅饼。
齐河锅饼制作工艺,也有所不同,在齐河南部,每个锅饼一般用干面粉5斤左右,加清水一斤左右和少量发酵面进行和面,然后在压杠石上反复杠压,并在案板上揉成圆球状,盖上东西醒面,之后用手先压后搓形成厚薄均匀的圆饼,印上“菊花”等图案,让其有图案的一面朝上,放至锅饼鏊子里,盖上锅盖,经过大火匀烧,等到底层结馇后翻转,即可翻过来,并均匀抹水、撒上芝麻,再改烧细火,大约15分钟后翻转,在经过慢火匀烤,约5分钟起锅既可以制成。
而齐河北部烙制锅饼在工艺上更显粗狂一些,他们一般和面时一次性和的面就比较多,和好面以后再进行分割,就如同我们蒸馒头、蒸包子一样,然后对分割好的面反复杠压均匀,揉搓成圆饼,用手勒边,然后两手提起,正面朝下,放入锅内进行烙制,后面的工艺与南部的工艺基本一样。
总之,齐河锅饼不管是哪一种制作工艺,它总的特点都是圆如茶盘,厚若两指,外皮酥脆,内瓤分层,香韧甘甜,且耐贮存。截至目前,齐河锅饼不仅已经誉满全县,而且在德州地区颇负盛名。以此为基础,经过名师大厨的创新,还衍生出了很多锅饼的新吃法,比如锅饼炖笨鸡就是创新佳作之一,业已成为当下齐河的一道招牌名菜。
2、手拉空心挂面
中国人喜欢吃面条的历史由来已久,检阅敦煌文献发现,远在唐代就出现了挂面,当时叫做“须面”,这也是至今我国很多地方仍称挂面为龙须面的源起。根据史料记载,挂面的在中国的正式起源在元代。据传,古时候北方民众生活艰困,为了生存,不得不常年劳作,家人为了能让在外劳作的劳力吃得好而又不耽误时间,于是就根据面的特性,创造出了一种面食,它把面团擀好切细,再挂到竹竿上晾晒捆绑,既可以储存不坏,又可以煮食方便,煮食之后,既能冲饥,又能有汤解渴,久而久之受到了百姓的推崇和喜爱,自此面条就在民间推广开来,成为中华面食的一个代表之作。
齐河自古就已面食为主,域内所产小麦质地优良,所以做挂面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再加上齐河独特兼容八方的地理位置,使得齐河挂面的工艺更加先进和独道。据传齐河的手拉空心挂面始于清朝初期,乾隆十年,乾隆皇帝顺运河南下巡视江南,在齐河吃到此面后龙颜大悦,并被御膳房选为御面。从此齐河手拉空心面名声大振,并迅速发展起来。
根据传统匠人所说,空心挂面从制作到成品需要经过5次醒发、16道工序:配料、和面、揣面、一次醒发;擀面、切面、盘面、二次醒发;搓条、盘条、三次醒发;上纤缠条、四次醒发;分纤、五次醒发;上杆拉条、晾干、收面、切条、称量、包装等16道工序,可谓工序繁杂,而且每道工序均为手工操作。
以此做成的齐河空心面具备了条细如丝,洁白如玉,空心如竹,入锅即熟,口感爽滑,营养丰富的特点,成为数百年来齐河美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和不可多得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然,在齐河除了锅饼和空心面,还有很多,比如酱牛肉、豆腐皮、孙氏饺子等等,不管哪一种齐河的名吃,都有浓浓的齐风美韵,不仅能让食者胃口大开,而且让你在吃的过程中,还能感受到一种齐河的地狱之美和齐河的史风之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