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中国驿”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戴岳摄
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中国驿”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戴岳摄
“会战60天,小镇迎大年”,古色古香的小镇已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久违的浓郁年味随着各色美食的香气挥之不去…… 距离中国传统新年还有不到15天的时间,位于山东省齐河县的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中国驿”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年农历新年将是中国驿小镇迎来的第一个新年。在过去的半年中,负责开发的山东鲁坤齐晏文化旅游开发公司(下称“鲁坤文化”)、项目区内的村集体、村民们都尝到了乡村振兴的甜头。在乡村振兴道路中,山东省土地发展集团公司同齐河县政府一起创新创造,深挖齐河本地驿站文化,聚焦饮食文化,真正做到了实现乡村群众持续增收。
深挖文化IP创新齐河古驿站文化
“打造文化大IP,才能让这个项目有内涵地活下去。”谈到中国驿项目的生命力,鲁坤文化董事长刘玉海告诉经济导报记者,“中国驿这个名字其实大有深意。”
齐河素有山东省城北大门之称。齐河黄河大桥建在老齐河县城的城头上,齐河县城的由来就是那个渡口。东汉时,皇帝派大将耿弇讨伐叛乱者就在此渡河,叛乱平息后,人们就把耿弇过河的地方起名“耿济口”“耿济渡”。日后过往此地的商人不断增多,后来桥毁于战火,过往济水全靠船渡,有许多车辆和货物当天过不了河,就住在渡口附近,致使客栈增多、交易频繁,经济逐渐繁华。清乾隆帝曾于乾隆21年、41年、55年三次巡幸山东;乾隆16年、22年、27年、30年、45年、49年6次南巡江浙等地。在6次南巡中,也都经过齐河。齐河县境华店乡韩杨庄曾为乾隆帝建行宫,有记载“乾隆帝每次巡齐河或路经齐河,都在行宫食宿,处理政务”。
“这便是中国驿名字的由来,其实齐河这段历史非常值得挖掘,用历史文化赋予项目生命力,把传统文化以及驿站带来的美食文化发扬光大。”刘玉海表示。
事实上,中国驿小镇在规划设计时也颇为用心。中国驿小镇规划架构“一街两轴”,即供游客们游览的中国驿美食街和南北东西两条景观轴,古色古香的小镇建筑充满齐鲁文化和黄河文化元素,又不失现代感和时尚感,完美诠释了“中国驿”的内涵与外延,将人们带入千百年前,世纪之交的繁华街市。小镇引进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风味美食,传承并挖掘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精髓。
经济导报记者看到,美食街已引进全国各地数百种独具特色的美食小吃,已有多家商铺入驻。既有德州扒鸡、潍坊朝天锅、博山炸肉、齐河大锅饼等山东名吃,也有新疆烤馕、荞面饸饹、葫芦头、麻食等外地特色小吃。
值得注意的是,小镇内还有几间颇有风格的中国驿文创店,山东本土文创企业开发的特色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各色文创产品拉近传统文化和普通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的距离,消解他们对相对晦涩的传统文化的抵触感、距离感,集聚了很高的人气。
乡村振兴实现群众持续增收
“人们都对这种仿明清时期建筑形态的街区很感兴趣,大家对中国驿的接受程度超出了预期。到年10月底,中国驿已经接待了万人次。”刘玉海说。作为一个年10月才正式启动建设的项目,中国驿无疑是成功的。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中国驿项目是山东省土地发展集团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战略总体部署,落实“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科学决策,与齐河县政府共同打造的省级重点项目。鲁坤文化作为山东省土地发展集团的下属公司,是中国驿项目的开发者。
“集团公司带着土地指标、资金以及资源与地方政府合作,支持地方发展,不与地方争利。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拿出发展的空间,与集团公司合资合作,实现共享共赢。在此基础上,集团除了收回必要的财务费用,保持微赢利外,坚持将净收益的70%-80%继续投在地方,实现长期合作、滚动发展。”对于中国驿是如何实现乡村振兴的,刘玉海表示:“按照以上合作理念,集团公司收获了优质资产,并以资产换资金,实现自我发展,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给的筹资任务。”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组织振兴。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中国驿小镇通过有偿服务、市场服务等方式,让各村集体成立市场化的服务组织(公司、合作社等)与小镇进行有效对接,参与到小镇的建设运营中来,解决好基层组织有人干事、有钱办事的问题,同时为项目区内的村集体带来了良好的收益。
此外,通过成立股份公司,参与到小镇的建筑、劳务、物业管理等环节,实现人人有收入。“还有在项目区内的村庄空地建设规范的停车场实行有偿运营、将周边村群众传承的绣球灯舞、夯歌等传统节目纳入小镇街头表演实现收益等。”刘玉海表示。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周边村民不仅可以获得土地租赁流转收入每亩每年元,还通过土地返租倒包获得劳务收入,从农民变身产业工人。再加上,集体收益的二次分配收入、小镇项目的经营性以及就业性收入、周边种树种花种菜的产业链条延伸性收入,周边群众基本可以确保年人均收入过万元。
经济导报记者戴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