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声鼎沸,杯光觥筹,大家围坐在小桌四周,尽情地撸串畅饮。临近傍晚,德州市齐河县祝阿镇西北街村逐渐热闹起来,烧烤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
酒正酣畅处,一曲高昂的歌声在耳畔响起,唱歌的不是别人,正是村党支部书记张帅。这名年出生的年轻书记,利用村委会前的空地开起了烧烤广场,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了收入,还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村委大院摆起烧烤摊开业当天来了上百桌客人
顺着齐河黄河大桥一路向北,不到半小时的工夫,就到了西北街村。村子与黄河仅一坝之隔,以西北街命名的烧烤广场,紧邻大坝。随着太阳西沉,暑气渐渐消散,广场上的人也越来越多。在10余米长的烧烤炉旁,两名烧烤师傅将一把把肉串放到红通通的炭火上,不一会儿,肉中的油脂便在火焰中滋滋作响,释放出令人陶醉的香气。
夜幕还未完全降临,这处利用近平方米村委大院设立的烧烤广场就已熙熙攘攘,有年轻人、有小孩,还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大口品尝着烤肉,享受着啤酒和饮料的冰爽。当月亮挂上枝头,彩灯亮起后,就到了张帅表演的时间,他拿起麦克风,站在人群中间放声高歌。伴随着歌声,大家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不时发出阵阵欢呼声。
每到周六,是烧烤广场最为忙碌的时候。“我们是4月26日开始营业的,那天正好是周六,中午和晚上总共来了多桌客人。这也是到目前客人最多的一天。”说起开业当天的盛况,张帅喜不自胜,一开始只摆了35张桌子,本以为没有多少人来,结果前前后后翻了3次台。后来因为人手有限,实在忙不过来,就只在晚上营业,即便这样,周六的时候也会有五六十桌客人。
4名村民凑了8万元钱15天开起烧烤广场
4月11日开始筹备,4月26日开始试营业,张帅前后用了15天的时间。因为有了村民的支持,所以整个过程格外顺利。“当然也有一些村民有顾虑,担心来的人不多,没有人气。一开始我心里也没底,因为村子离县城15公里,位置偏僻。”他坦言,但总体来说大家还是非常支持开烧烤广场的。所以在全体村民大会上,开设烧烤广场的提议获得了全票通过。
投入的成本如何解决、烧烤师傅在哪找?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至。“集体+村民”模式,是张帅给出的解决办法。村集体以资产入股,村民以资金和技术入股。建立之初,4名村民投入了8万元钱,用来购买桌子、椅子、烧烤炉等设施,有一名村民会烧烤,就当起了烧烤师傅,算是技术入股。
转眼间,就到了试营业的日期。由于缺乏经验,开业首日的场面一度非常混乱。“没想到第一天来了多人,当时就1个烧烤师傅,3米的烧烤炉,根本满足不了顾客的点串儿需求。”张帅回忆道,不少顾客等了半天不见上串儿,就走了。虽然当天有多人来,但实际营业额却没有多少。
一个黄河岸边村子里的烧烤广场,开业第一天能吸引如此多的客人,这大大出乎了张帅的预料。“这应该和我平时经常发短视频有关系。”张帅说道,他在年冬天的时候,开始拍一些村庄里的镜头,并发到抖音上,慢慢有了一些人气。烧烤广场开业前每天的筹备工作,他也用视频的形式发了出来。4月11日全体村民大会的视频,有20多万的播放量。大家也想着支持一下村子的工作吧,所以都过来了。
为村集体带来收益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试营业的第三天,张帅将桌子增加到80张,又把3米的烧烤炉升级成12米,还雇了一名烧烤师傅。经过多日经验的积累,大家已经得心应手。五一小长假期间,来村里吃烤串儿的顾客有多人。开业第一个月,烧烤广场的利润就超过10万元。按照分红模式,村集体留下20%,剩下的都按比例分给了入股的村民。“我把留给村里的利润,都用在了幸福食堂,将餐食增加至一日三餐,而且8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用餐。”他告诉记者。
烧烤广场不仅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而且实现了村民家门口就业。西北街村户籍人口近人,但常住人口仅余人,多是老弱妇孺,根本留不住年轻人。如今,有20多名村民到烧烤广场来上班,每月收入至少有多元。“其实我们的利润不是很高,每个月人工加水电的成本就在五六万元,此外还有各种食材。这里的烤串儿都是大串,价格相对于县城也便宜。”张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客流比较稳定,一个月的营业额差不多20多万元。
在采访过程中,张帅接待了一队外地前来学习烧烤广场经验的学习考察团。“这次我挑战了自己和村民,因为我们之前从没做过餐饮。”他难掩兴奋之情,这次的挑战,是成功的。对于下一步的发展,他的心中也有了轮廓,希望能打造黄河边的夜经济。首先吸引摊主过来摆摊卖东西,前期不会收取任何费用,当天气变冷后,就在院子里放上蒙古包,增加火锅和铁锅炖,弥补冬季吃烧烤人少的不足。
记者:王铮摄影:王铮摄像:王春鹏剪辑:王春鹏编辑:孙菲菲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