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破坏营商环境,谁就是德州的罪人,谁挡道谁就让道,谁搅局谁就出局,谁不负责就对谁问责!”7月27日,在德州市委十五届八次全体会议上,德州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德州市深入贯彻全省“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精神,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12个重点领域改革攻坚之一、全市“一号改革工程”,推动营商环境全面优化。6月28日,德州市优化营商环境集中攻坚动员大会召开,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对照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全面发起优化营商环境集中攻坚。
“大数据”打牢“基础桩”
数据是流程再造最大的堵点。如果数据攻不下、破不了,流程再造就是舍本逐末、治标不治本。德州市坚持以融合思维打通数据堵点,印发《加快数据融合应用深化流程再造实施方案》,打破“信息孤岛”、拆除“数据烟囱”、抛弃“部门分割”,以数据融合应用驱动业务重塑和制度创新。
为加大数据整合力度,德州市加强统一的云网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级各部门数据资源,构建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将市县业务系统分批分类接入市政务大数据平台,真正实现“一个平台、一个号、一张网络、一朵云”。目前,市政务大数据平台共接入系统64个,建设了人口、法人单位、公共信用、空间地理、电子证照等基础库及首批12个主题库,今年新增归集数据5.69亿条,平台数据总量达到9.亿条。
大数据的整合,为流程再造提供了数据支撑,而“大数据+金融服务”,更是为部分中小企业解了燃眉之急。为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德州市加快智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将信用信息、市场监管、税务、社保、公安、水电气暖等数据统一归集、互通共享,形成资源融合的“数据湖”,实现企业需求与金融资源供给的有效对接。5月14日,智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成功接入市政务大数据平台并上线试运行。
德州威诺冷暖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艾乐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通过手机端登陆平台,线上选择信贷产品,一次银行也没跑,仅通过平台的‘一站式服务’就顺利拿到了贷款。”艾乐高兴地说。
“企业线上提出融资需求,银行经企业授权后,通过平台整合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出具企业的信用报告并发放贷款。”德州市国有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章良常介绍,“大数据不但成了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人’,更成了银企对接的‘加速器’。”截至目前,全市共16家银行机构入驻平台,发布金融产品和服务44项,通过平台认证接入企业25家。
为统筹推进数据“深应用”,德州市深入开展“数聚赋能”专项行动,推动“数据+政务服务”“数据+社会治理”,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会治理“一网通管”。依托市政务大数据平台,在不动产登记、公积金、户政、入学等8大重点领域推动“数聚赋能”应用,加快推进证照电子化,以“数据流”优化促进“业务流”再造。加快构建城市大脑,综合运用5G、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和城市大数据中心,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让治理更有效、更精准。
为推动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德州市还加强“爱山东”APP平台支撑,推出一批“全程网办”和“秒批、秒办”事项,实现服务“前端整合”、业务“一网通办”。同时,提升基础数据保障能力,适合掌上办理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实现“爱山东”APP德州厅服务事项数据“一处填报、全网通用”,目前已接入政务服务事项项。
同时,健全完善常态化数据供需对接机制,加强对各部门数据供给、需求和应用情况监测评估。制定公共数据开放目录清单,推动公共信用、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重点领域数据深度开放。目前,市公共数据开放网站开放了22个领域类资源,今年新增开放数据万条,为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优化营商环境、方便群众办事打牢了“基础桩”。
“管得住”支撑“放得开”
近日,齐医院的工作人员关鹏博在该县政府服务大厅完成了21项注册业务的变更,而过去,办理相关业务需要赶到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没想到在县城就能办理了,节省了不少时间。”关鹏博享受到的便利,源自德州市以系统思维推进的简政放权改革。
按照“应放尽放、放无可放”的原则,德州市将重大敏感事项以外的市级行政权力事项,全部下放至县级实施。对国务院、省政府下放的行政权力事项,县级有意愿实施且有能力承接的,“一步到位”下放至县级实施。扎实推进“市县同权”改革,将市级行政许可事项调整由县级实施,实现行业综合许可市、县联办,只进一次门,只拿一个证。7月28日,推出第一批共54项行政许可“市域通办”事项,在不改变审批主体的前提下,企业群众可就近到辖区内任一县市区、社区政务服务网点提报“市域通办”事项办理申请,各行政审批服务部门按照“统一标准受理、远程协同办理、证照免费寄递”的模式进行通办。
按照“减无可减”的原则,压减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确认、行政检查等市级行政权力事项,年底前全面取消市级层面设定的行政许可。做好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立改废”工作,集中清理整治各类形式的审批和许可,规范行政权力运行。
“放得开必须要以管得住为前提,只有管得住、管得好,才能放得更开。”德州市发改委主任邵清泽介绍说,“在简政放权的同时,以法治思维强化公平监管,营造公平公正、活而有序的市场环境。”
为实现精准监管,德州市研究制定全市统一的信用分级分类评价办法,建立事前信用核查和信用承诺、事中信用分级分类和随机抽查、事后联合奖惩和信用修复的全过程闭环监管制度,实现市场主体准入、经营、退出全生命周期监管。截至6月底,德州市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在全国个地级市中排名47,比去年同期提高19个位次。“以信用监管为支撑,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我市行政管理正由‘门槛管理’向‘信用管理’迈进。”邵清泽说。
另外,持续推进“互联网+监管”,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的执法协同合作机制,实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制定《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实施方案》,彻底解决“中介不姓中”“明脱暗不脱”和“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个人化”等问题。
7月28日,德州市印发《差异化监管流程再造实施方案》,通过差异化监管流程再造,实现监管理念、监管制度和监管方式的创新,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硬措施”托底“软实力”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软实力”,更需要“硬措施”托底。德州市把用户思维贯穿优化营商环境全过程,6月28日,出台《关于持续深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在提升企业便利化水平等四大方面提出21条配套措施,千方百计让企业感知、让企业满意。
政策出台没多久,家住德城区的徐丽华就切切实实享受到了政策带来的便利。
原来,徐丽华打算新开一家药店,她已经做好了跑上小半年把营业所需的四个许可证办利索的准备,没想到的是,这次只需要办理一个《行业综合许可证》就行了。“少跑了腿,多办了事。从提交申请材料到办理完毕,才用了5天时间。”徐丽华感叹。
德州市大力开展新一轮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优服务“三减一优”工作。深化“一窗两模式”“一链办理”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首批在15个行业开展“一业一证”改革,发放《行业综合许可证》张,办理数量居全省第4位。全面落实企业开办“大礼包”政策,打造“零成本”创业之城。今年1至7月,全市新开办企业家,同比增长21.24%。
为了让项目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德州市扎实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建立“多规合一”业务协作平台,落实联合预审、联合评估、联合审图、联合踏勘、联合验收“五个联合”,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最长不超过90个工作日,简易低风险项目不超过20个工作日。目前,个工程建设项目在审批管理系统中运行,总量位于全省前列。
上海沪江建筑智能装配基地项目是德州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为加快项目手续办理,6月29日,市审批服务局组织自然资源、住建、供水、供电等10余个部门召开联审联办会议,同步开展各类评估,出具相关预审意见,形成会议纪要,为企业开办发出容缺受理“绿色通行证”。“通过联审联办,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切实感受到德州审批服务的效率和温度。”项目负责人侯琳说,“会后还有专业的代办帮办服务队,随时随地提供业务指导,现在我对项目的发展更有信心了。”
为解决企业不清楚、不会办等情况,德州市从企业需求入手,全面推行咨询导办、热情帮办、全程代办、24小时贴心服务,全力打造“在德州、德办好”服务品牌。德州市还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完善企业投诉“接诉即办”机制,扎实开展“百名科长大家评”“窗口效能社会评”评议活动,办得快不快、让企业晒一晒,办得好不好、让市场主体来评判。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张海峰通讯员张建李禄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