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梅汛期南方降雨究竟多强权威气候分析来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xxzywj.com/
央广网北京7月22日消息(记者孙冰洁)今年6月以来,我国江南、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先后入梅,天气气候形势复杂,极端事件频发,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强降雨,累计雨量大、极端性强、灾害影响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重要因素。同时,今年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使得来自热带海洋的水汽输送异常偏强,且北方冷空气持续南下,冷暖空气在长江流域上空交汇,导致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年6月1日-7月21日全国降水量分布图(图片来源:国家气候中心)6月以来南方持续性强降雨有何特点?总结6月以来南方持续性降雨的特点,丁一汇认为,首先表现在入梅时间早、暴雨日数多、持续时间长。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江南、长江中下游和江淮6月1日、9日和10日先后入梅,分别比常年偏早7天、5天和11天。入梅后南方地区暴雨天气频繁,64%的县(市)出现了暴雨天气;南方地区平均暴雨日数比常年同期偏多40%,为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如6月12-25日的暴雨过程持续两周,6月27日至7月12日的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达16天。雨区重叠度高,累计雨量大是今年南方入汛后强降雨的另一特点。图片来源:国家气候中心6月以来,我国西部主雨带位置稳定少动,主要集中在贵州、四川、重庆等地;东部地区主雨带摆动较为频繁,6月10日之前主要集中在华南和江南,6月11日之后北跳至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一带摆动。从降雨量来看,安徽、湖北、重庆降雨量为历史同期最多,贵州、江苏、上海为第2多,江西、浙江为第4多。安徽黄山、祁门、岳西和湖北鹤峰等地累计降雨量超过毫米。此外,南方强降雨还呈现出单日雨量大,极端性强的特点。6月以来,南方地区降雨极端性十分突出,有站日降水量达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其中广西阳朔(.7毫米)、安徽金寨(.5毫米)、江苏赣榆(.2毫米)等13县(市)日雨量突破当地历史极值,有6县(市)日降雨量突破夏季极值,56县(市)突破当月历史极值。长江、太湖、淮河等部分流域降雨明显偏多值得注意的是,与历史同期相比,在今年入汛后,包括长江、太湖以及淮河等在内的多条流域降雨量都明显增多。6月以来,长江流域降雨量.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54%,为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其中,长江上游流域降雨量.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2%,为历史同期第2多,长江中下游流域降雨量.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70%,为历史同期最多。太湖流域降雨量.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1倍,为历史同期次多(仅少于年.4毫米)。淮河流域降雨量.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43%,为历史同期第6多。梅汛期持续性强降雨多的三大主因今年梅汛期持续性降雨之所以如此之多,丁一汇认为这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导致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强度、空间范围及持续时间发生改变。全球气候变暖还会改变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形势,通过海气相互作用、陆气相互作用的变化等影响不同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规律,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呈现出长期趋势上的变化。近60年来,我国高温、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呈现出强度更强、出现更加频繁、持续时间更长的特点。与此同时,丁一汇认为,今年入梅偏早和梅雨锋偏强,是长江中下游梅汛期降雨异常偏多的直接原因。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6月上中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偏北,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偏早,梅雨期偏长。而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势均力敌,致使梅雨锋偏强。此外,年秋季开始了一次弱“厄尔尼诺事件”,同时,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导致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显著偏强,副高引导的水汽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输送明显偏强;南海夏季风爆发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水汽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输送也较强。中高纬度经向环流发展、冷涡活跃,冷空气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爆发偏强。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交汇,致使梅雨锋偏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雨明显偏多。“由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抑制了西北太平洋上空的大气对流运动,不利于台风的生成。”丁一汇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660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