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虚传的黄河粮仓齐河把丰收紧紧攥

“芒种三天见麦茬”。6月7日上午8时,南依黄河的齐河县胡官屯镇,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36辆大型联合收割机进地大面积收获,同时抢墒播种,通过“精细化全量还田技术”,粉碎后的麦秸堆放在田垄间慢慢发酵,成为下一季玉米的天然肥料。尽管田间的气温接近40摄氏度,合作社理事长袁本刚基本靠在地头上:“明后两天最紧张,过了这三天,就可以说丰收稳稳到手啦!”

“经国家调查队初步测产,今年齐河县万亩小麦预计单产可达.41公斤。”丰产更要丰收,齐河县在前期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春耕备播等各项工作基础上,开展“奋战60天夺夏粮丰收行动”,迅速成立了30人组成的农业生产督导组,实行一半工作人员下基层,一半工作时间在基层的一线工作法。6月1日傍晚,一场狂风急雨夹杂着冰雹突袭鲁西北部分地区,第二天一大早30位督导组成员便各自赶往所负责地块,下午5时很多人还未归,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袁光柱告诉记者,“局部有灾情,好在不严重,但得到每个地块都看看,寻找一些补救办法。”

10年前,胡官屯镇段庄村村民段义恒以自家80亩土地和3台农机入股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仅全托管面积超过2万亩,“提供‘五统一’社会化服务,亩均节本元左右。特别在条锈病防治中,发挥了大作用。”面对条锈病严峻形势齐河紧急启动预案,投入万元,依托社会化服务组织连续开展三次统防统治,面积约万亩次,有效控制了病害发生。正是80%以上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托管率,让齐河农民种粮有了“金扁担”。像“金穗”这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全县达到个,农机保有量4万台套,该县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入选第四批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项目,为山东省唯一,项标准全程化覆盖,成为该领域提供最全面、精细服务的代表。

“每一亩粮田从种到收都有人全程指导”。齐河通过实施全县小麦统一供种,项目区良种覆盖率达到%。小麦宽幅精播、玉米单粒精播等规范化播种技术实现全覆盖,小麦、玉米用种量分别减少23%和47%。精准预测预报、精准施药、专业化统防统治等绿色防控技术,让农药利用率提高10%,农药防治效果提高15%。作为国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探索出了秸秆精细化全量还田技术,推广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配方精准施肥和深耕深松技术,实现节水2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10%,集成推广了小麦“七配套”和玉米“七融合”标准化技术模式。聘请省农科院、山农大等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县乡技术专家组驻守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补助基层农技推广,农业、水利、应急、气象、粮食、环境、标准等相关部门通力配合,形成了县有专家团队、镇有技术员、村有明白人的县乡村三级农技服务体系。

连续12年,有“黄河粮仓”美誉的齐河县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0亿公斤以上,连续7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被划定为华北地区唯一的全国粮食生产功能区试点,年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今年又被列为全省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县。全县建设了30万亩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核心区、80万亩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在全国率先制定小麦、玉米质量安全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标准综合体县市规范,注册了“齐河小麦”“齐河玉米”“华夏一麦”等3个地理证明商标。

“小康之年农业得丰收。”这是3月20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与齐河县进行视频连线时提到的。齐河县委书记姜凌刚表示,齐河拥有63公里的黄河沿线,是母亲河滋养的土地。齐河将把保丰收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地块,将全面小康决胜之年的粮食丰收紧紧攥到手里,提升整建制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水平,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齐河贡献”。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张海峰张双双贺莹莹通讯员段慧刘磊报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379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