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人是关键因素。德州市通过各种举措,把粮食产能藏在了粮农素质中,德州大地上涌现出一批懂农业、爱农村、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越来越高。
齐鲁大地,麦浪滚滚。
大户跑,小户追
农民种粮积极性越来越高
初夏时节,万物繁茂。禹城市洪旗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洪旗的心情也如这个季节一样美丽。6月14日下午,省市专家对这家合作社实打验收的结果出来了:亩产.7公斤。
听到这个数字,孙洪旗心里乐开了花:“这是我种地以来的小麦最高产量。”9年前,合作社的小麦亩产还在公斤左右。那时候,孙洪旗就决心让低产田变成高产田。面对如今的高产,46岁的孙洪旗说,秘诀有三:第一,学好知识,才能种好粮;第二,养好土地,才能打好粮;第三,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孙洪旗好学,这位早年做棉花生意、后来返乡种粮的农民,坚持参加禹城市农业农村局举办的种粮技能培训班。他说,种粮有技巧可循,但不能光凭经验,必须不断“充电”。孙洪旗重视养地,他曾先后投资30万元把地整平,又与养牛场签订协议,每年用沼渣沼液灌地。孙洪旗还强调种粮的专业性,他把打药、施肥两个环节半托管给了中化集团,“专业公司做事,既可以减肥减药,又能节省成本。”
“我发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伴随着田、土、水、路、林、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托管行业越来越成熟,农民比以往更加爱护和珍惜自家土地。”庆云县常家镇镇长张清华说。
对此,夏津县东李镇党委书记张丕智也深有感触。在东李镇,土地流转费每亩已达元。这背后,是德州市构建起的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吨半粮”服务体系深得民心,让农民种粮情结回归。
四级书记抓粮
“吨半粮”纳入全市考核
德州市坚持“书记抓粮”,实行六级联动。市委市政府出台专门意见,划定“吨半粮”核心区、辐射区、带动区,确定30个重点镇,将创建任务落实到具体地块,构建起部、省、市、县、乡、村“六级联动”工作格局。此外,德州市还落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指挥田”,村抓样板田、镇抓示范方、县抓核心区、市抓高产片。
“我市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一线办公,带头深入一线,至少两个月1次现场调研或专题研究‘指挥田’建设和生产情况,定期调度‘指挥田’建设和田间生产情况,把‘指挥田’抓成‘责任田’。”德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韩立军用5个“前所未有”来描述德州市的“吨半粮”工作:领导力度前所未有、资金投入前所未有、监督考核机制前所未有、小麦促弱转壮举措前所未有、科技服务水平与力度前所未有。
目前,德州市将“吨半粮”创建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有奖有惩。市财政连续3年、每年列支1亿元,每个县市区每年配套万元以上专项奖励资金,重点向“吨半粮”创建区倾斜。
夏津县东李镇小麦收获进行时。
全链兴粮
“一县一园”产业方阵呼之欲出
德州市号称“江北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全市粮食年加工能力超万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以发达、五得利、粮全其美为代表的面制品加工产业链,以保龄宝、百龙创园、福洋生物等为代表的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链,构建起一幅全链兴粮、融合发展的宏大格局。
在粮食烘干储备能力建设上,齐河县一马当先,在全国产粮大县中率先实现烘干仓储设施乡镇全覆盖。记者从齐河县农业农村局获悉,齐河县先后投资5亿元在全县15个乡镇(街道)统一规划建设16处烘干塔及配套粮仓,新增粮食储备规模19万吨,日烘干能力超万吨。
灌浆后期,种粮人喜上眉梢。
在德州大地上,与“吨半粮”同时实施的,还有“食品名市”战略。“我们致力于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在平原县规划建设了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县级按照‘一县一园’分类推进特色创建,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产业方阵。”德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孙丰勇说。
如今,德州市正在倾力打造“德州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面向京津冀鲁的“中央厨房”也将在不远的未来成为现实。
全域“吨半粮”不是梦
德州多地力争五年内实现
平原县委书记王玉东在6月初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作为有着百万亩良田的农业大县,平原县将用3-5年的时间,全域建成“吨半粮”示范县。
对此,临邑县翟家镇党委书记张万里也信心满满。翟家镇有5.3万亩小麦,其中4.61万亩被划入“吨半粮”创建核心区。目前来看,亩的示范方、示范田内,小麦单产达到公斤已胜券在握。今年夏天,该镇对小麦产量初测,最高地块亩产.9公斤。而6月12日,翟家镇的实打数据是.2公斤,远超初测结果。
翟家镇“吨半粮”主题剪纸作品。
“对于这4.61万亩,我们的目标是,今年实现20%,明年实现50%,第三年达到%,力争5年实现5.3万亩耕地全域‘吨半粮’梦想。”张万里说。
在夏津县东李镇党委书记张丕智看来,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3-5年内,东李镇也可全域实现“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
策划:李文豪花宇
撰稿:刘真真王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