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28地下400米煤矿,一小时感

地点:德州市齐河县山东能源临矿集团邱集煤矿

(地面钻井平台)

(钻井平台上的工人)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平时的工作环境从地面到地下近米深处,从-9℃到25℃,从身上发冷到大汗淋漓……短短30分钟便完成更替,他们全副武装,来自于光明却深入黑暗中默默“耕耘”,他们就是煤矿工人。井下工作阴暗潮湿,而井上生活充满色彩。或许很多人认为,煤矿工人的井上生活和井下一般单调,可你却不知道,离开矿井下的黑白世界后的他们和其他上班族一样,也有多彩的生活……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德州市齐河县的山东能源临矿集团邱集煤矿,跟随这里的工人们上工地,下矿井,亲身感受他们日常的工作与生活,完整记录下了这群特殊工种的生产全过程。

(矿井下巷道内的工人)

直下近米一个多小时感受白天黑夜与春秋冬夏

(下丼前的班前会,工人们记录安全事项)

众所周知,在矿井之下一点明火都会导致极其危险的后果,所以每个下矿的人都要换上煤矿统一提供的防静电的纯棉衣物。

下午14时许,记者跟随山东能源临矿集团邱集煤矿的几位工作人员进入职工澡堂,开始更换上下井服装。没过5分钟,几位工作人员已经迅速戴上安全帽、矿灯,系好自救器“全副武装”地站在了还没换好衣服的记者面前,“过来,我帮你。”邱集煤矿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东走过来帮助记者佩戴上矿灯和自救器,“在矿下,这两样东西是矿工最依赖的两样法宝。”整装完毕,不放心的他还仔细检查了一遍,确保我们每个人都达到了下井标准。

(下矿井的工人们从“平安是福”的标语前走过)

随后,我们跟随工作人员来到了井口,井口呼啸的风声震得记者脑袋发晕,在下井之前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检查,火机、电子设备等不可以带入矿井,包括记者所携带的相机、摄像机也在进行检查登记并学习措施后,才获准带入井下。在这里我们见到了该矿党委书记、矿长武善元,稍后他将带领我们一同进入地下近米的掘进工作区。

排好队列,记者和几名工作人员有序地走进矿井“电梯”——罐笼,随着铁门缓缓关上,罐笼开始慢速下降。地面上的光明很快就消失了,黑暗开始慢慢朝我们“袭来”,随之而来的失重感也让记者有些不适,几个人不约而同地打开头顶的探照灯,映入眼中的光亮让记者好受了许多。大约过了2分钟,罐笼缓缓停下,走出罐笼,一个干净明亮的长廊展现在眼前。在不远旁还停靠着一列“小火车”,好像一个地铁站。听武善元介绍,这叫人行车,一会我们就乘坐这个前往掘进区域。

“鲁北平原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黄河北煤田煤炭资源量就有10亿多吨。邱集煤矿作为黄河北煤田第一对试验性矿井,下组煤储量占矿井总资源储量(2.48亿)的87%,但由于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大量资源不能开采,水害防治成为制约矿井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趁着人行车缓慢的向未知的黑暗行进中,武善元告诉记者,由于矿井所在区域地下水丰沛,开采下组煤始终是一项巨大的难题,面对企业生死存亡的转折点,邱集煤矿致力于下组煤开发,积极开展下组煤水文地质条件探查、水害防治工作。

(钻井平台取出的地下岩层样本)

年通过反复调研论证,成功引入地面顺层钻进结合高压注浆技术进行地面区域超前治理,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层多分支顺层钻孔注浆改造顶底板双重灰岩含水层技术”,“我们通过地面顺层灰岩施工钻孔,然后进行精准高压注浆,让开采下组煤变为现实。”武善元说。

(狭窄矿道内施工的工人)

走过了20分钟,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漆黑一片的矿井隧道中,仅凭头顶的矿灯照明,耳边只有风机抽出的风声和履带转动的声音。这个让普通人内心极端恐惧的地方,便是位于地下近米的掘进工作区域。

(正在商讨的工人)

此时的武善元和工作人员开始忙碌了起来,他们在矿井中随走随停,不时地检查着掘进工程情况和一些安全隐患,虽已是腊月二十四,在矿井中却没有丝毫的“年味”。许多工人们在这里默默工作着。众人到达了掘进工作区域,目前的工作尽头。

(矿道内的里程标志)

“我在参加工作,一开始是干技术员的工作,这么多年下井次数已经数不清了。”武善元一边给记者说着井下煤层顶板的裂隙,一边用头顶矿灯照亮了矿井顶层一道水泥的痕迹,“这就是通过我们的注浆技术填补的灰岩层中的裂隙”一说到工程使用技术,武善元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矿长武善元向记者介绍水害防治目前取得的成果)

洗去身上的煤灰和疲惫走出矿井是丰富多彩的生活

当记者和工作人员们返回地面时,已是两个多小时之后了。当记者踏上地面时,感觉就像是“逃出生天”一般。跟随武善元将矿灯和自救设备存放好后,众人一起来到矿口旁边的公共澡堂,这里有两层高,里面有多个浴室和几间更衣室。

找到自己的更衣柜后,武善元先把工作服脱下来,抖了抖上面的煤灰,然后将衣服扔到更衣柜下边地面上,说矿上有专门的洗衣房,一会儿洗完澡就可以把衣服送去洗。脱下衣服后,武善元又开始调侃:“只有脱光衣服去洗澡的时候,才是我们一天最放松精神的时候。”

洗好澡后,武善元换完衣服从澡堂出来,一身得体的西装,再加上脚上锃亮的皮鞋,让人很难和之前他刚出井的样子联系在一起,简直判若两人。“走,今天我们矿上有职工厨艺大赛,你们跟我们一块去尝尝鲜!”

武善元告诉记者,矿上的工人大都不是本地人,很多都是来自临沂、枣庄、聊城,甚至是省外。当记者来到矿区职工食堂时,这里已经挤得水泄不通,在食堂中央放着一张长桌,桌上摆着各种菜品,都是职工们自己家乡的拿手好菜,许多矿上的职工都穿着便装,拿着碗筷有说有笑地享受着美食,爽朗的笑声回荡在食堂里,不在井下的他们和下了班的普通上班族没什么两样,他们就像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聚餐,此时记者竟感觉到了这里的“年味”。

(煤矿工人厨艺大赛)

比赛之余,说起企业未来的规划打算,武善元说,等目前施工工程结束就可以试产了。“等我们试产成功,可在整个水文地质条件类似的黄河北煤田及受顶底板含水层威胁煤层进行推广应用,我们就是在做一个“通道”,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采访结束了,记者驱车返程,夜色弥漫,城区灯火通明。在这万家灯火的背后,正是有这么一群人通过他们的工作带来城市生产和生活的能源,他们是漆黑世界最美丽的“舞者”,他们是煤矿工人,他们在那条漆黑的“通道”中,不断地带出光明,带出温暖,带出希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马志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63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