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弱转壮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冬小麦苗情偏弱,促弱转壮任务较重。在济阳回河街道闫家村,同一片麦地,长势参差不齐。有的麦苗已经有十来个分蘖,有的只有两三个分蘖。分蘖较好的根系发达,苗旺密度大,而三类苗只有两三个分蘖,群体较稀疏。济阳区农业农村局最新提供的调查统计显示,当前一类苗较冬前增加1.96%,三类苗较冬前减少5.03%。
◎田间明星
这段时间,许增海几乎天天都在地里,有时候课堂就开在田间地头,一下能来六七十位乡亲。区农业农村局现有高级农艺师12人,农艺师20人,如何以有限的专家力量指导覆盖超过54万亩的小麦种植面积,这提出了挑战。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服务部部长李咸娟介绍,主要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智慧春管
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上空,3台农用无人机正轰鸣作响,时而疾行,时而徐徐转弯。1个小时,完成多亩飞防喷洒作业,相当于过去10个村民一整天的作业面积。“疫情不得不防,但农时也耽误不得。”张道立说,为减少人员聚集,合作社购买的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药机等派上了大用场。
◎抗病虫草
促苗转壮后,小麦要过的下一关就是抗病虫草害。从我省来看,小麦茎基腐病等根茎部病害发生重于常年,小麦条锈病、玉米南方锈病等外源性病虫害大范围流行的风险仍然偏高。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宾提出,当前小麦生产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提高灌溉施肥效率,特别是对传统的小农户生产更是如此。此外,应通过开展对比试验,加快传统观念转变,推动先进生产技术应用。
麦苗强身记
□ 本报记者 李丽
又是一年春耕时。连片麦田,进入返青期。受去年严重秋汛影响,小麦播种普遍推迟10天-15天,苗情较复杂。
山东提出,全力抓好春季农业生产,打好夏粮生产攻坚战。这个春天,麦田里的守望者们格外忙碌。记者蹲点齐河县,东阿县,济南市济阳区、章丘区等地,记录一线春耕春管的故事。
促弱转壮
麦地里一片绿意。3月14日下午,齐河县胡官屯镇,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本刚正在地里,远处一辆植保机在作业。“昨晚刚又下了一场小雨,上午晴天下午就能进地干活了。”袁本刚说。他一边吆喝着人员喷防,一边蹲下查看墒情。
麦苗从地里冒出来一拃左右,长势好的一类苗能达到十二三厘米,长势一般的二类三类苗钻出地面只有七八厘米。前一晚下了小雨,一行行的麦苗在黄土地上“蓬着头”。与往年相比,小麦密度和分蘖不足。
袁本刚蹲着,顺手从地里拔出麦苗查看:好一些的长了五六个分蘖,一般的只有两三个分蘖。杂草不时出现,阔叶杂草、面条菜等,和麦苗抢夺生存空间,他随手拔除了几棵。“还得加把劲儿。”袁本刚扯开嗓门朝着作业车喊着,扭头跟记者说:“返青起身期,是除草的关键节点。”
田里,一辆“振翅”的植保机在一趟一趟地忙碌。车后面背着一个塑料大水箱,一根长14米的喷雾杆横跨麦田,一天大概能喷亩土地。受去年秋汛影响,播种期普遍推迟。麦苗偏弱,三类苗较多。从年前到年后,袁本刚只要好天就呆在地里,3万亩托管麦田和亩流转给合作社的土地都要管理。今年的弱苗不少,当务之急是通过田间管理实现三类苗转二类苗,二类苗转一类苗。“以促为主,追肥、镇压双管齐下。”袁本刚是地里的“老把式”,从年后到3月初,麦苗绝大部分已转一类二类苗。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冬小麦苗情偏弱,促弱转壮任务较重。
在济阳区回河街道闫家村,同一片麦地,长势参差不齐。有的麦苗已经有十来个分蘖,有的只有两三个分蘖。分蘖较好的根系发达,苗旺密度大,而三类苗只有两三个分蘖,群体较稀疏。
“这几天好多了,年前54万多亩麦田,60%是每亩群体小于45万的三类苗。”济阳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许增海也几乎天天“泡”在地里。济阳区2月就出台了小麦技术指导意见,许增海说,年前下田指导时还看到有“一根针”麦田,有的麦子只冒出来一根苗。济阳区农业农村局最新提供的调查统计显示,当前一类苗较冬前增加1.96%,三类苗较冬前减少5.03%。
齐河种粮大户李法明背着手站在麦田跟前看着,他把亩地全部托管给了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管理下,小麦绝大多数已经转成了二类苗。“省事也省钱。”李法明2月就收到了合作社发来的详细的小麦管理方案:5-7℃喷施叶面肥、杀菌剂每亩15元,返青期杀虫剂等每亩20元,小麦抽穗期灌浆期每亩16.5元,收割每亩60元、运输每亩10元。“施什么肥,列得细,明明白白。”李法明对于这样的托管管理挺满意。
记者看到,这个方案像一张明白纸,细化到具体喷施药物的名称和用量。不仅如此,还有支持农业生产的托管服务政策,补贴占服务总额的30%,农户个人只承担70%费用。
田间明星
“到我们地里来看看吧,用了叶面肥还需要用尿素吗?”“年前镇压划锄过一遍了,还有必要再次镇压吗?”3月15日一早,高级农艺师许增海和记者驱车前往济阳区回河街道闫家村,一路上接了好几个电话,有的他在电话里指导解释,有的直接安排预约到现场。
在闫家村地头,许增海不说话,拔起一棵麦苗仔细端详,又拔出几棵仔细对比。“这个苗有明显的茎基腐病,得抓紧打药了。”
这片麦田由山东丰信农业服务连锁有限公司负责托管,管理人员魏强听专家这么说赶紧上前凑了凑。许增海现场扒开主茎最外层,指着明显有黄褐色的斑块告诉他:“得抓紧时间,趁早预防。”
“多亏了专家给看看,不然耽误事儿。”魏强说完,立刻打电话向上报告,并告知托管农户地里的最新情况。
许增海说像魏强这样的“新农人”,比较理解和采纳专家意见,这让指导工作很高效。
1月24日,省农业农村厅下发通知,开展冬小麦“科技壮苗”专项行动,由省农业农村厅牵头成立8个专家指导组,采取分片包干的方式,到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包片指导至夏收结束。
济南“北部粮仓”济阳区行动很快。农业农村局组织所有农艺师进田指导。这段时间,许增海几乎天天都在地里,有时候课堂就开在田间地头,一下能来六七十位乡亲。
区农业农村局现有高级农艺师12人,农艺师20人,如何以有限的专家力量指导覆盖超过54万亩的小麦种植面积,这对和济阳一样的区县提出了挑战。
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服务部部长李咸娟介绍,主要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授课可以直通每一个村,通过农业网站、政务网站以及腾讯会议等形式开展线上培训,请省农科院、农业大学专家授课。线下指导,主要通过对种粮大户、托管服务机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负责人培训,然后再进行春管技术的推广。经过专家技术指导和及时镇压追肥,目前济阳区三类弱苗迅速减少。
李咸娟说,专家在田里指导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近期化肥价格上涨,有的农户为省钱用叶面肥代替尿素,或选用一些含氮量较低的化肥。化肥价格的上涨,导致种植成本增加。针对新情况,济阳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畅通农资流通渠道。
齐河县提出力争实现夏粮“亩产一千斤”的目标,实行“书记挂帅、台账管理、精准施策”,建立“三人四包”工作机制,每个弱苗地块有一名行政干部、一名包村干部、一名技术人员,包技术、包农资、包督促、包转化。
在聊城东阿县牛角店镇青源家庭农场,看着上千亩的麦苗多数由三类苗转成二类苗以上,负责人张青终于露出了笑脸。3月初,她家的多数地块还属于三类苗,群体比较稀疏。张青说,多亏了专家组前来指导。中国农科院副研究员徐开杰支招,通过镇压和追施氮肥,进行促苗壮苗。打那开始,张青管理的多亩三类麦苗,迎来了最大规模的镇压。经过镇压,麦苗明显好转。
采访时,东阿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黄绪甲,正在分包镇指导工作。他介绍,东阿县成立了20个人的技术指导小组,发放春季管理技术措施明白纸,还用广播电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