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三国时的魏国皇帝兼知名文人曹丕曾在他的《典论》中说过:“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
吃是一门学问,而要想参透这门学问,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中庸》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临近中秋,我们的记者来到了济水之南的临畔——齐河,走进中国驿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亲身体验地道的中华美食小吃,来一趟中秋美食寻记。
第一站·纸皮包子
出发的时间不算早,来到小镇大体浏览了一下,已经临近午餐时间,我们便停在了一家纸皮包子店铺。
纸皮包子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具有薄如蝉翼、晶莹剔透、香甜味美、唇齿留香四大特色,清朝乾隆办宫廷“千叟宴”就曾用过,自那以后纸皮包子便名满天下。纸皮包子制皮工艺复杂,皮薄如蝉翼,口感筋道,馅料饱满味美,食材丰富,营养全面,老少皆宜。
记者对这薄如纸的包子皮很是好奇,于是亲自体验了一下纸皮包子的制作。制作过程并没有想象的容易,兑馅、和面、包和一般的包子并无区别,但是在和面、擀皮和起锅时就要注意了:和面要用力,保持面团的柔韧;擀皮要均匀;起锅要仔细。在一番努力之后,我们终于吃到了传说中的“纸皮包子”,皮薄而又筋道,馅料新鲜饱满,入口鲜美,回味无穷!
第二站·酸梅汤
吃过包子之后,本来是要去辣椒坊的,但在路上被正在大锅熬制的酸梅汤吸引了目光。
酸梅汤是老北京传统的消暑饮料,在炎热的季节,多数人家会买乌梅来自行熬制(也有用杨梅代替乌梅),里边放点白糖去酸,冰镇后饮用。酸梅汤的原料是乌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这几种材料。《本草纲目》说:“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它能除热送凉,安心止痛,甚至可以治咳嗽、霍乱、痢疾,神话小说《白蛇传》就写了乌梅辟疫的故事。该汤消食合中,行气散淤,生津止渴,收敛肺气,除烦安神,常饮确可祛病除疾,保健强身,是炎热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饮品。
现在虽说已经到了秋季,可济南的秋天实在势弱,前有冬天这个“乱臣”篡位,后有夏天这个“贼子”追兵。在这种季节,来一杯冰镇酸梅汁最合适不过了!刚触到杯子,便是一阵凉意袭来,等真正入口,更觉酸甜可口,凉意遍及全身,似乎连正午的阳光都淡了一些。说实话,这真的是我目前喝到最好喝的酸梅汁,酸甜适宜,冰凉清爽,味道也很正宗!
第三站·辣椒坊
经过了前一站的小插曲,终于来到了期待已久的辣椒坊。刚到这时,接待我们的小姐姐就开始推荐这的辣椒酱,现在,到了验证真伪的时候了。
薛宝辰《素食说略》中记载:“辣椒,秋后拣红者悬之使干,其微红、半黄及绿者,磨做酱,甚佳。辣椒七斤、胡莱菔三斤,均切碎。炒过盐十二两,水若干,搅匀令稀稠相得。以磨豆腐拐磨磨之,收贮瓷瓶,久藏不坏。”
记者对辣椒酱很是钟情,于是在和店家沟通后,开始了磨辣椒之旅。“倾情不怕千刀碎,佐料尤调百味丰”,收到满满两罐现制的辣椒酱之后,我们就要带着它到它真正发挥用途的地方了……
第四站·陕西BiangBiang面
“一点戳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官朝上走。你一扭,我一扭,一下扭了六点六。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夹了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拴钩搭挂麻糖。推着车车走咸阳。”这首在陕西关中城乡流传很广的歌谣,唱的是一个字的写法,说的是一种老少皆知的小吃名称——BiangBiang面。这是一个字典未录、字库里也没有的字,但它作为陕西地方独有的汉字,其歌诀却久唱不衰;这种手工擀制、宽似裤带的面条,长二尺有余,调以各色臊子、油泼辣子,香馋诱人,关中农村妇孺皆知,家家会做,人人喜食。
没错,陕西名吃BiangBiang面,配上现制的辣椒酱,想想就很美味。话不多说,上面啦——宽似腰带的面,配上葱花、酱油、醋等佐料,再加上鲜红的辣椒酱,装在脸一般大的碗里,用筷子拌开,立刻就可以吃了。看上去,色泽诱人;吃到嘴里,酸辣鲜香;来到胃里,利湿暖胃。
除了上面介绍的,还有很多其他的美食,比如:泉水茶汤、老齐河爆肚、炒酸奶、甑糕、烤馕、山东煎饼、鲅鱼饺子、呱嗒、周村烧饼、童少爷串串……“齐鲁之飨,南北之鲜,上食宴尊,下食怡情”,在中国驿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你可以品尝到来自全国各地特色的美食小吃。可以说,逛一个小镇,就是逛了一整个中国!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流口水呢?不仅如此,美食小镇不是只有数不尽的特色小吃,还有各种娱乐、欣赏项目,瞧——
小镇居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核心位置,一刻钟可分别到达京沪高铁济南西站、太青高铁齐河站和济郑高铁长清站,半小时可到达济南国际机场。正值中秋团圆佳节,一家人开车自驾游,来齐河中国驿,一边赏月,一边品味中华美食小吃,岂不幸福哉!
号中秋专列
时间:中秋
到站:中国驿中华饮食文化小镇(齐河县清河大道1号)
主题:中秋美食之旅
车(门)票:无!!!上车就行!
乘客:
………………………………………………………………………………………………………………………………………………………………………………………………………………………………甭看了,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