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的机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这一辈人未经历战争年代的洗礼,也未经历过父辈们的青春,从学校和书本中熟知了历史,毕业便参加了工作。想来,回到家乡入职选调生已近两年的光景,这两年是磨炼,更是成长,工作以来的几件“小事”让我记忆尤深。
孟孙村的“小学生”
年7月29日,带着乡村振兴的誓言,带着扎根基层的抱负,带着青春的朝气,我正式到齐河县晏城街道孟孙村工作,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不要小看孟孙村,这里边的文章可不小呢,要甘当一个‘小学生’”我的书记这样叮嘱我。工作适逢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一次主题党日就成了我与孟孙村的党员同志见面的最好机会,临去之前我做了不少功课,去了怎么介绍自己,要说什么、怎么说全都演练了一遍,但真正坐到孟孙村党员活动室的桌子上时,我却脸红“卡了壳”,准备好的笔记也没有派上用场,匆忙的向大家伙介绍了自己就开始了学习。这之后,我积极投身村务实践,参与国庆维稳工作,帮助化解村内信访矛盾;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全面落实“四包一”包保责任制度;扎实推进孟孙村产权制度改革,坚持协助村“两委”做好历史问题解决、产改方案制定、产改过程规范等系列工作,等等。最终明白以工作实践丰富思想,用“小学生”的姿态拜群众为师,才能增才干、壮筋骨。
疫情中的“守夜人”
己亥末,春节前后,万家团圆之时,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严峻威胁。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晏城街道全体上下责无旁贷,舍小家、顾大家,整合全街道的资源和力量,内抓管控、外防输入、中建机制,全力守护辖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大年初二,全体机关干部就上了班,因街道总人口数较大,再加上正值春节假期,疫情防控的压力异常巨大,我被临时调到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工作,每天的任务就是汇总数据、上报台账,虽不同于一线的社区工作者,却必须要保障每个数据的正确性,连轴转的工作让我心理压力很大。记得很清楚,有天夜晚临近12点,忽然想去孟孙村看看,开车到了社区门口,远远的门口昏黄的灯亮着,刚想进大门,一声“干啥的”,把我吓了一跳,寒风中一名孟孙村老党员在屋门口坐着,我摘下口罩,认清了我,才放下心来。几天来的压力就这样在顷刻间消散,我想,每一个人都在为疫情防控奉献着,他们始终用自己的方式在大家注意不到的地方发光发热,他们都是最大写的“人”。
街道上的“通讯员”
“小魏,明天德州日报记者需要来调研,你牵头吧。”除了村里的日常工作,我还兼职街道的宣传报道“通讯员”。还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自认为在齐河出生,在齐河读书成长,应该对齐河的一草一木清楚明白,但到了真正参加工作的时候,才发现以前知道的那些都是“九牛一毛”,就拿最基本的来讲,城区的地图,哪一条路叫什么名字,途经哪里,通向哪里,都答不上来,这些也给我泼了一大盆冷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随着工作的积累、时间的沉淀,现在的我褪去了学生时期的稚嫩,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全街道哪里有什么、哪里出经验、哪里有项目,已经成为了必备的基本要素,长时间的工作实践换来了思想上的丰富,基层磨炼属实是“脱皮蜕变”。
“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扎根群众,才活得充实。”在我理解中,泥土味就是指记挂群众,不脱离群众,进而服务群众,现在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身处人民群众第一线,更应该时刻想着他们,常思能为家乡的群众做些什么,身上多带着些“泥土味”,以青春之小我,奉献青春之国家。
作者:齐河县晏城街道级选调生魏善臣
来源:德州选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