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齐河是谁,喝光了晏婴春

昨天,跟朋友喝酒。他拿出30年前的一瓶“祝阿特窖”,说老朋友喝老酒。一句话落地,顿时如巨石投池塘,酒场的气氛嗨到顶点。

然后,一场关于酒的谈话缓缓展开。

德州出好酒。除了现在的古贝春、洛北春、又一春等等,古代德州还有三种大家所不熟知的名酒,分别是“卢酒”、“罗酒”、“墨露酒”,这三种可是曾经闻名大江南北,被纪晓岚、袁枚、查慎行等大师写诗赋词歌咏过的美酒,只是繁华不再,消失于历史的跌宕中。此文暂时略去,单讲齐河曾经的祝阿特窖、祝阿大曲、祝阿二曲、晏婴春。

齐河靠近黄河,纯粹甜美的黄河水不仅滋润着这里的人,还成全了这里的酒。

在黄河之畔的齐河老县城,年,建起了国营齐河县酿酒厂,出产齐河老窖。年,酒厂迁到晏城,在现今的齐晏大街东首路南。酒厂东侧置有“晏婴亭”,飞檐翘翼,亭中一口井,叫晏婴井。相传春秋齐相晏婴采邑饮之水,“晏婴春”故而得名,可见当初经营者很有文化兴酒的理念。

上世纪80年代,齐河酒厂的辉煌到来了。他们酿造的祝阿特窖、祝阿特曲、晏婴春等连续六年被评为省优质酒、“高粱佳酿”。年在原料涨价情况下仍然实现利税万元。真所谓“酿下春夏秋冬酒,醉休东西南北客”。

有一件事足以证明当年齐河酒的盛况。一年夏秋,郑绪岚归故里,邀带同行殷秀梅、朱时茂、陈佩斯一干艺圈大腕小城同台献艺。容纳二千多人的大礼堂人山人海,全城干警维持秩序,一演就是7场。其中有一档子小品节目,属就地取材,朱时茂陈佩斯表演,说的就是小城的酒。两个人煞有其事地往戏台上那么一站,舞台上就出现了超大瓶“祝阿特窖”道具,然后先是陈佩斯双手捧着酒瓶一口一口在喝,一边喝一边呱嗒嘴,还时不时地撩起衣襟扇扇风,抑或是揩揩汗,笑容可掬……

但是,如今晏婴春何在?唯留慨叹在人间。是谁,喝光了齐河名酒,让齐河酒从此消失于中国酒坛?

进入年代,齐河县酿酒厂在不同的经营管理者手中,如接力棒,一代一代往下传。由于个人管理经验、管理能力、经济视野的不同,管理者的整体管理效果此起彼伏,接力棒在他们手中时快时慢。这是无论谁都难以避免的。毕竟,火车跑的快与慢,一定掌握在车头手中。

这如果是算个体原因的话,那最大的原因应该是大气候的变化。在大雨滂沱之中,谁都无法干着脚走路。

我曾经跟当年在齐河县委企业政治部的老同志聊天,他们分析,年开始,国家推行“砸三铁”,即砸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国家推动国营企业改制为股份制私企。这个初衷绝对没错,是为了更大的为国营企业解锁,激发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

但是,在具体的改制过程中,缺少了必需的规范和监督,那就会好事变坏事。齐河县酿酒厂将所有厂房、设备、技术、品牌等折价转卖。经营管理人员和企业职工,或多或少购买股份。后来,小股东的股份逐渐稀释,渐渐退出。酒厂变成了少数几个人持股的私营企业。

这似乎也无可厚非,非常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而且,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齐河酒厂也曾经掀起过几个不小的高潮。

但是,国家似乎忽略了一点,那就是长期持有计划经济思维的管理者,突然采取股东形式,集体协商管理企业,他们缺少资本运作中的商业精神和商业文化,计划式思维仍旧占头脑中的主导地位。也就是长期吃窝窝头的胃口,突然改吃面包牛奶,缺乏必要的文化准备。

酒厂迅速坠入“三国式”管理陷阱里。股东们内部矛盾分歧越来越明显,最终品牌私卖,劣品充良品;购买品牌的小型厂家,在制造晏婴春过程中,为了短时效益,摈弃原始工艺,采取购买原酒,进行勾兑,最终的结果,毋庸置疑,晏婴春,渐行渐远!

晏婴春的离去,是历史的必然性使然,多说无益。但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是,一个企业,一个品牌,如何能做到长期保有。我认为,应该是坚守,甚至带着倔强的坚守。期间无论是高潮还是低潮,都要捱过去,扛下去。摈弃浮躁,就能笑到最后。

好在,如今齐河吴王酒厂运营良好,影响远播,胡官的古酿小镇已经运营,开局良好,但愿这两家酒企业能重振齐河酒文化的雄风!让齐河酒香永远弥漫于齐河的大街小巷。

作者简介

当年憨豆

山东汉子,文学青年,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中国寓言研究会会员。出过三本散文集,三部长篇报告文学,三次获省级征文一等奖,德州长河文艺奖获得者。在《山东文学》、《齐鲁周刊》、《时代文学》发表稿件若干,发表新闻稿件超过篇。

爱讲你爱听的故事,爱扯你爱听的闲篇。他生在齐河,讲述齐河。在讲述中告诉你他的独特思考。他喜欢携您一道,去琢磨一些平凡日子里的不平凡,供你一卸征尘,会意一笑。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294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