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怀曰达之墓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见习记者张成地摄
在济南市天桥区桑梓店怀家庄,如果向老一辈的人问起怀曰达是谁,几乎无人不知,只不过老人们更熟悉他的另一个名号:六子。之所以被叫做“六子”,因为他家弟兄七个,怀曰达排行第六,叫得时间久了,家族后辈们也都习惯管他叫六子爷。
“六子爷做地下交通员时的细节通过我父亲和村里老人的讲述,我都能表达出来,唯独他在部队的经历是一个空白,只知道当年他是第三野战军的一名连长”,12月23日,撰写怀曰达烈士传记的作者怀善强告诉新黄河记者,“现在村里30多岁的年轻人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烈士爷爷安葬在济南市烈士陵园,如果能够还原记录六子爷在部队时的经历,这是一个很好的红色传承。”怀善强希望能够找到六子爷参军时的部队,查看他的从军经历,将这段空白补上。
怀善强介绍,怀曰达烈士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牺牲于解放上海的战役中,目前安葬于济南市革命烈士陵园。
12月24日,新黄河记者致电济南市革命烈士陵园寻亲中心,其工作人员表示陵园内确实安葬有怀曰达烈士的陵墓,并且向记者提供了一份山东英烈网截图,上面显示怀曰达生于年,牺牲于年5月,生前职位为连长。
传奇
根据怀善强的讲述,六子爷的故事从一个小饭馆开始。
年,26岁的怀曰达为了躲避国民党民团抓壮丁,只身来到济南,在泺口海源居饭馆当了一名伙计,其位置大约在今天K4路公交车终点站站牌处。巧合的是,新黄河记者在查看K4路公交车行进路线时发现,在距离终点站不远处的济泺路上仍有一个名为海源居的快餐店。12月28日,新黄河记者按照地图前往,发现海源居已更名为海源商务宾馆,在此工作多年的一名安保人员告诉记者,此处确为之前的海源居,虽然持有者历经变换,但这个名字一直留了下来。
年怀曰达被发展为一名地下交通员,他以饭馆伙计的身份作掩护,配合地下党给部队传递紧急情报。在这期间,“六子爷与饭馆老板的女儿相识并且相恋”。可是好景不长,经常出入敌我防线的怀曰达被敌人特务队发现,并且准备实施抓捕,“当时就是老板的闺女帮六子爷乔装打扮,掩护他逃走”。逃出来的怀曰达辗转北上,最后到达徒骇河一带的解放区,在那里正式参加了解放军,并随即参加济南战役。
济南战役胜利结束,怀曰达所在的部队又陆续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并于淮海战役获胜后,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怀善强根据其父亲与村里老人的回忆,收集、整理得知,在济南战役结束后,怀曰达曾经回过家,告诉乡亲们济南解放了,在和他的母亲作短暂地告别后,又连夜赶回了部队。而此一别,竟是永别。
年5月下旬,六子爷的灵柩由军列从上海运回济南,当时的区公所协调村干部用畜力大车将怀曰达烈士的棺木运回怀庄。怀善强告诉新黄河记者:“村里老人讲那是一个红色的木棺,拉回来之后先是安葬在我们家乡,而后又迁至济南革命烈士陵园。”
据怀善强介绍,年,怀庄村所属的桑梓店镇划归济南市管辖。年9月,济南市民政局寻找散葬在乡下的革命烈士坟墓,各级民政局的工作人员把怀曰达的遗骸迁葬至济南市革命烈士陵园,安葬于六坪二区五排第十三座。墓碑上刻有“革命烈士怀曰达之墓”。现在,每年清明节都有天桥区桑梓店街道的党员干部、学校师生以及怀庄村的怀氏子弟前往纪念。
空白
“根据六子爷牺牲的时间向前推算,他从年加入大部队后,接连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这些比较重要的战役,到牺牲时已经是连长了”,怀善强说,“但是这期间六子爷的具体事迹,比如参加了哪些具体战斗、立功情况等,我们一无所知。”
因为年代过于久远,怀曰达的烈士证已不知所踪,新黄河记者查看中华书局年出版的《齐河县志》,在桑梓店镇革命烈士栏中仅记录了怀曰达的姓名、家乡以及牺牲时间和地点。
一位党史方面研究专家告诉新黄河记者,“渡江战役参战的部队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如果想找到烈士之前的部队,最好能查一查军史,咨询当时的军区,但是之前的军区因军队改革,也很难查找到了。”
随后,新黄河记者致电山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也印证了该说法。一名相关负责人表示,“因为时间比较久,部队的编号早已变更,像这种情况只能靠个人力量寻找。”
12月24日,济南市革命烈士陵园寻亲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新黄河记者,怀曰达烈士是从上海运回济南,如果按经验判断,或许是第三野战军,但是缺少相关的史料支撑,如果烈士证上没有记载,只能看家属或者烈士战友的回忆。
心愿
“之前一直听我老父亲讲六子爷的故事,但是从他逃出海源居加入大部队后的经历是完全空白的”,怀善强告诉新黄河记者,这让他感到既困惑又遗憾。
从年开始,怀善强在村委工作之余就开始收集整理关于六子爷的信息,但是对六子爷参加大部队后的经历,始终没有太大的进展。
怀善强告诉新黄河记者,之所以希望能够补全怀曰达加入大部队期间的经历,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父亲和怀曰达在济南解放前都曾是地下交通员,“从小就听父亲和庄上的老人讲六子爷的故事。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也当过兵,有一种责任感,觉得这种红色传承,应该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