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丨侧记齐河作家群上

哪家白癜风医院便宜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青未了丨侧记“齐河作家群”(上)

李恒昌

大河之畔,晏子采邑,这个名叫齐河的地方,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也是一片文化的沃土。清清文明之源,泱泱大河之水,不仅养育了这片热土上的黎民百姓,也养育了一代代各领风骚的才俊文人。特别是进入当代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和新的时代,优秀作家灿若星辰,优秀作品如雨后春笋。他们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有着共同的追求,既像百花盛开的大花园,又形成规模性集群方阵,从而成为当今齐鲁文坛的一个景观,可以用“齐河作家群”这样一个特定名称来命名。他们在这片火热的土地上,怀揣梦想,手执光芒,以黄河般的情怀和赤子般的忠诚,书写着既属于自己也属于时代的瑰丽诗篇。他们以自己独特的努力、出类拔萃的表现和亮晶晶的成绩,彰显了奋斗的力量,折射了文学的光芒。多年来,齐河县一直保持着全国“百强县”的荣誉称号,那主要是指经济上的“百强”。如果有“文学百强”之说,齐河也应该榜上有名。因为,无论是全省还是全市的各类文学奖项,无论是泰山文艺奖还是长河文学奖,齐河的作家诗人们从未缺席。目前,齐河文学的创作队伍有中国作协会员7人、省作协会员26人、市作协会员66人。今天,让我们慢慢走进他们,去考察他们的成长经历,品味他们创造的精神食粮,谛听他们灵魂跳动的声音。

一、诗歌星空

齐河当代文学创作,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不仅诗人众多,而且优秀作品,特别是获奖作品叠出。这些诗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便是具有星光一般的效应。他们的诗章,像暗夜里的星星,不仅闪耀美丽的光芒,而且以其真挚的感情,能够温暖人们的心灵。读他们的诗章,让人相信,诗歌的光焰和生命,看似微弱,实际上要和万里黄河一样悠长。

“晏城七星”,慰藉心灵。在齐河诗坛,有七个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诗人,他们用心写诗,用心“疼”诗,创作出无数慰藉心灵的美丽诗篇。这些诗人,可以称之为“晏城七星”。其中包括已故诗人朱多锦,诗坛常青树张庆岭,中生代诗人英伦、魏保和、国洪玲,年轻诗人侯寿伟,古诗词名家张新明。他们既有共同的特点,又展示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和风采。

朱多锦(—),赵官镇程官庄人,原名朱孝全、朱晓泉,号铸鉴。“文革”时期,朱多锦在山东师范学院读书,因言获罪,被下放至聊城改造。其后先后执教于禹城、齐河等地。年发起成立了路远诗社。年后担任《山东文学》诗歌栏目编辑,期间又创办了《华夏文坛》及“七亩园文化论坛”。出版有诗集《沉思岁月》《朱多锦新世纪诗选》和理论批评集《发现与批判》等。

朱多锦的文学创作活动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或再早一些的文革时期。赵方新先生认为,朱多锦早期的诗歌充满理想主义的光辉,奔流着沸腾的热血和呼喊;九十年代后,他的诗歌趋于冷静的思索,以思辨性的张力替代了早年热烈激昂的直白抒情;新世纪之后,他又将反讽式的批判引入作品,使自己的诗歌艺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朱多锦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现代叙事诗的探索、城市诗的创作和诗歌理论的建树三个方面。年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妻意》和年的《父亲的高粱》,代表了他在现代叙事诗方面的努力。《妻意》的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叙事诗《王贵和李香香》《雷锋之歌》和《回延安》的模式,实现了由歌行体到诗体的本质转变。作品叙述了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与诗人丈夫在艰难岁月里的相濡以沫,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这位农妇淳朴坦荡的内心世界,同时反映了特殊时代里知识分子的备受摧残的命运,发出了一声苦涩的叹息。这首长诗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重视细节的刻画,留下了许多富有诗意的细节性名句。《父亲的高粱》回溯了一段苦难的往事,通过父亲偷偷开荒种植的一片高粱地,展开了一幅特殊年代的特殊画卷,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对“文革”的反思与批判。这两首叙事诗倾注了朱多锦大量心血,炼词炼意,呕心沥血,为当代诗歌贡献了不可或缺的作品。在朱多锦后期的诗歌创作中,城市题材的作品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在这部分作品里,他以一个游离于城市者的身份观察着城市,思考着城市,在他的眼里城市是个不可理喻的怪物,有太多的看不懂充斥其间,他把自己对城市的忧思和批判,通过一个个场景和细节生动呈现出来。他对诗歌理论的建树主要表现在对当代诗歌的流派划分、对现代诗歌审美建构的分析、对现代叙事诗的研究等方面。

张庆岭是齐河诗坛的一个标志性人物,标志着齐河诗歌的成就,也标志着齐河诗人的宽大胸襟。我们有足够多的理由向这位诗人致敬。

张庆岭年11月出生于齐河县马集镇一家普通农民家庭。当过民办教师,干过乡镇干部。年考入德州学院,年分配到齐河师范任教。年初开始文学创作。

自开展创作以来,张庆岭已正式出版作品《追回的太阳》《三刃剑》《好诗妙品录》等19部。先后在《人民文学》《北京文学》《星星》《诗刊》等文学专业刊物上发表诗歌作品余首。组诗《夕阳,夕阳……》获《星星》诗刊年度散文诗全国大奖赛一等奖;因《留守儿童》被评为“中国好诗榜”上榜诗人。

尽管在文学创作上已经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张庆岭依然十分谦虚。这从他的“独白”中可以窥见一斑。“一个在命运面前不知所措的人;一个被生活辗轧成枯草的人;一个终生都在寻找自己的人;一个终究要被时间埋葬的人。时常感慨于自己的诸多意外——打小酷爱数理化,却别恋上了汉语言文学;读书时最讨厌作文,到头来却成了一个语言写作者;刚踏入社会干的是乡镇小吏,神使鬼差竟终以‘捏粉笔头’为业;骨子里关切民族兴亡,却热衷于人性本真的探索;年近四十才爱上诗歌,却又一再倡导‘记住诗忘掉诗人’……他不是个诗人,更不是个文学家。他所做的一切,只是想在文学里找到可以安放自己心灵的地方,于是,就写一点分行或者不分行的文字,以让灵魂在被击碎之后,得到一点儿慰籍。”

张庆岭最令人称道的是创办诗歌民刊,举办诗歌沙龙,培育诗坛新人。齐河诗坛之所以如此繁荣,与他这方面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他自年创办并主编《小拇指》诗刊,编排出版了五十多期,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被业内人士称为“南有《江南诗》,北有《小拇指》”。十六年来,他先后举办了上百场“诗歌专题讲座”,到全国各地举办二十多场“诗歌主讲班”,编辑出版《诗天下——小拇指诗刊十年精选》,全国的数百位著名诗人上刊,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英伦是齐河诗坛的重量级诗人,创作实绩颇丰,创作实力雄厚。他本名谯英伦,年12月生于齐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创作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和报告文学,诗和散文诗散见《诗刊》《星星》《星星散文诗》《诗选刊》等文学期刊,入选《中国百年诗人新诗精选》等多种年度选本。出版诗集、散文诗集《温柔的钉子》《夜行马车》《疯狂的目光》《哭过之后》四部。在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网、《诗刊》《星星》等举办的诗歌大赛征文中获奖一百余次,被人们冠以“获奖专业户”的赞誉。

英伦认为,诗歌最好能回归它的本质——因为想写而写,用手写心。诗越来越讲求整体性。现在人们记住一个诗人,大多是因为他的一首诗,而不是他诗中的一两句。记住他的一首诗,更多的是他所表达的整体意境。即使意象诗中,叙事也越来越成为重要元素。他一直坚持“先生活后艺术,先生活后文学,先生活后诗”的原则。英伦还坚信,诗是他生命的帆,并时刻为其消费感受的风。他的感受主要来自于以自己的命运为主线,以生活遭际为切入点,把握想象和情感的植入密度。诗像火焰,在他写出的每一个方块字里燃烧,照亮他幽深的精神洞穴和道德良知,他为他的诗能有意或无意地灼疼什么而倍感欣慰。

英伦的诗歌注重传承和扬弃,下力气在意境的挖掘和语言表达方式上出新,作品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和鲜明的艺术特色。题材上积极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199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