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天气炎热,大地似烤。树枝纹丝不动,热得鸟儿都藏匿了。可参加笔会的文友们之热情,却如这天气一样“火”,陆续直奔“牡丹轩”。
我们驱车准时到达,将车停于大清河畔,下车沿通幽石路,穿过大清桥、竹林、亭台楼阁,行于林荫之下,长廊之中,然后拾级而上。
望之河水碧绿如玉,清澈纯净,鱼翔浅底;怪石林立,芦苇蒹葭;忽见几只野鸭窜出,追逐嬉戏,在平静的水面上激起阵阵涟漪。那红白相间的荷花散发出宜人的芳香……
我和朋友们顾不得留恋欣赏这琼楼玉宇,鲜草芳地,怕误了时间。心胜急切,健步如飞。不知不觉来至一古建筑处,但见青砖黛瓦,飞檐峭壁,雄伟宽敞,雕龙画柱,门楣上书:“牡丹轩”三个金字,正是此地。
我推门一瞧,厅内已有多人,书法家们正挥毫泼墨,龙凤飞舞,奋笔疾书;画家们调颜配色,凝重构思……
我第一眼就认出“大家”孙茂同。他是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刊主编,县报创始者,省书协会员。
对孙部长,我是久闻大名,数见其影,但未有一面之交。
对书画咱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爱好且不擅长。自参加工作都在工厂为衣食所安而劳顿奔波,焉有这学习的机会?
初见孙部长,似曾相识,相熟之感,和第一次见文联主席赵方新有同感。都是这么谦虚,精干,平易近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不是早在电视上,刊物书籍上对其名耳濡目染,如雷贯耳有关?那“京官”“大伽”亦见过不少,未曾有这种感觉。
孙部长看上去有1.7米多的个头,约50岁左右的年龄。极为匀称的“黄金分割”的身材。稍痩,特精干,着一袭得体黑衣,足蹬运动鞋,脚步生风,动作敏捷。皮肤白皙,慈目面善,眼露睿智……
他正挥毫泼墨,奋笔疾书。
此刻,他已汗流浃背,头发湿漉漉的,豆大的汗珠纷纷落下,斑斑点点,浸透了宣纸。他是在用心,用力,用情在写每一个字。
我一点都不夸张,都是历历在目的实录。这种敬业精神可喜可贺可赞。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目睹者。
我看得入了迷,目不转睛。心中大悦,比喝二两茅台都爽。
我这“门外汉”对孙部长的书法理解肤浅,仅窥一斑。哪知内涵?我看有草圣(张旭)的狂,王羲之的洒脱。博采众家之长。如龙凤飞舞,行云流水,潇洒自如。
眨眼间,一幅作品问世:“甘于平凡”,四个大字,雄浑大气,笔饱墨酣。
我想这四个字,包含了哲理,人生,劝诫等。言简意赅,意之深远。
求字的人,排起了队。让我想起洛阳纸贵的典故。谁不愿得一墨宝,悬挂厅堂,享之美感?
可惜,这一墨宝名花有主,一小伙喜得。
我一看孙部长汗流不止,实在是不好意思再劳驾了。但求字心切,心之砰动,欲得之为快,取之为荣。可也深知机会难得啊,孙部长看出我意。
孙部长豪爽大气,用纸巾擦了一把汗,立即选纸,铺垫,抚平,取笔…
我心存感激,急忙拿起扇子,并邀同去的朋友一块给孙部长“打扇”。天气太热了,也尽我的一点心意罢了。
弹指间,一幅精湛的作品呈现在眼前:“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唐.王昌龄的词。
这首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我最爱读的一首词,也是我很喜欢的“草书”。自然爱不释手,小心翼翼地让其自然晾干,虔诚地收藏起来。
刚才,孙部长豆大的汗珠落了几十滴,洒落在字里行间,让我极为感动,我会将此裱糊好,永远留存。
当我想到,孙部长创作千米政论书法,米书法长卷等作品,那么一丝不苟,兢兢业业。让我深为佩服,油然产生一种敬畏感。
(二)我得意间,县文联主席赵方新回到大厅,面带微笑对我说:“孙部长亲自给你写了一幅吗?”我欣然答道:“对,是的!很荣幸。”我也没有掩饰住喜悦的表情,报以真切的微笑。
由于今天市长和县委书记来参观,赵主席又忙别的事宜去了。
紧邻的画案就是县书协主席李建华,几年未见,他已经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满面红光。
我知他德艺双馨,书画并举。刚才看他忙得不亦乐乎,满头大汗。应接不暇,不可开交,只好等候。
我终于瞅准机会,不妨见缝插针。叫了一声:“建华哥!”我们简单相叙,便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他在人事局当局长时有过交往。
建华哥欣然提笔,非常潇洒流利地书写了一幅词:“荷花入暮犹愁热,低而深藏碧伞中。”这是宋代杨万里的杰作。
今日如此“火”热,又在大清河畔,门外咫尺就是盛开的荷花,太适时宜了。只是天公不作美,风神不来临。
这幅字,字迹清秀,行云流水一般,有王羲之之风、之韵,让我如获至宝。我对建华哥衷心地说了声:“谢谢!”
大厅内熙熙攘攘,人们翘首以盼,都想一睹大师们的风采。
我又转入大厅的南侧看画。总不可失去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王老师画的牡丹尤为鲜艳,名曰:“富贵牡丹图”,那蕊、瓣、叶,层次分明,色彩着笔得当,画得栩栩如生,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牡丹是国花,从古至今歌颂者众多,唐.徐凝写道:“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很脍炙人口。
我去过河南洛阳,山东菏泽,都是为了一睹牡丹之芳容。牡丹当属姚黄、魏紫、豆绿、赵粉这四大天王。在大厅后面就栽有牡丹花。她之美,风华绝代,雍容华贵,艳冠群芳,“独占人间第一香”,美得让人窒息,不愧誉为国花。
在和王老师交流时,我对他说,我也曾亲手用毛线制作过牡丹花等,就像长在动物身上一般,油光发亮,别无二致。产品远销海内外。
对“牡丹”我俩交谈甚欢,言无不尽,深有感触。
王老师的“牡丹”亦有很深的造诣,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大师杜凡勇一直在目不转睛,聚精会神地作画,沉浸在“画”的世界,他画得那陡峭的山,奔腾的河,耸天的路,翻滚的云……
这情景早已吸引了我,我怕打扰他,只是时不时看他一眼,看那神来之笔,那惊世之作。
我看他完成了这幅画,才愉快和他交流起来。似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感。竟一同认识许多朋友,如著名的山水画家傅峰远等,又进一步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相互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