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文化工作者齐心协力传承黄河岸好声音

非遗“打夯小调”至今声声不息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赵祜昊通讯员刘磊王嘉政

“同志们那么!嗬嘿!打起夯那么!嗬嘿!”近日,在德州市齐河县文化馆非遗部主任张欣欣的带领下,记者与其一同来到齐河县晏城街道义和村。当经过村口“走进‘非遗’打夯小调”的墙绘前时,嘹亮的号子声阵阵响起。

这极为“洗脑”的曲调,加上朗朗上口的语句、几位“打夯人”精彩表演的画面,让在场的人也不时跟着节奏小声哼唱起来。

“打夯人”讲述打夯小调前世今生

在齐河县很多村庄尤其是“沿黄”村庄中,老一辈的人都能哼唱几句打夯小调。

77岁的沈双田是市级“非遗”打夯小调的传承人。他从15岁便开始接触打夯小调,从前每当他出现在打夯现场时,疲惫的乡亲们都能重振精神。“我从来没刻意学过,就是在听老一辈的人唱时自己跟着哼唱两句,日子久了也就学会了。”沈双田在耳濡目染中成为了全村“打夯人”中的“麦霸”。

“我会七、八种打夯小调,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劳动号’和‘妇女号’,两者在主题、声调和强度方面都存在不同。”沈双田告诉记者,选用什么类型的打夯小调,需要根据大家的体力、情绪来决定。

“黄二代”详解黄河岸边的劳动号子

“打夯小调和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据沈双田介绍,打夯不仅用于盖房子打地基,年幼时的他曾见过长姐在黄河岸边打夯的情景,伴随着现场百余盘石夯起落,堤岸也涌现出不尽其数的夯花,劳动人民喊着振奋人心的号子,至今回想起来都令他觉得十分震撼。

“过去,黄河复堤时常用‘打夯’的办法来压实土层,而‘打桩’是抢险队员在应对黄河决堤时的一种抢险方式。”德州黄河河务局四级调研员石磊作为一名“黄二代”,对于黄河边的事情可以称得上无不知晓。“‘打夯小调’属于黄河文化中的一部分,而黄河号子与其相似,两者同属于劳动号子。但黄河号子又可以细分为‘劳动号’和‘船工号’,在‘打桩’或‘打夯’时,劳动者们会喊起‘劳动号’,而在拉纤和行船的过程中劳动者们会喊起‘船工号’。”石磊说。

据了解,齐河县黄河号子,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洪武年间,它凭借着优美的旋律、高亢的音调、独特的韵味,成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齐心协力让黄河岸边“号子声”世代传唱

伴随着人力作业转换成机械作业,打夯小调逐渐没落。如今每当谈起它的传承,沈双田都摇摇头说:“不用说打夯小调了,就连‘夯’是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也不知道了。”

面对濒临失传的打夯小调,沈双田虽意识到需要行动起来,但却无从下手,此时张欣欣等人的出现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张欣欣通过走访村中老人、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整理出打夯小调的基本种类,并谱成曲子,目前已整理出《俊巧的人》和《老莲花》两首打夯小调词曲。打夯小调在年被列入齐河县首批县级“非遗”名录,年被列入德州市第五批市级“非遗”名录。此外,义和村也自发组织了“打夯小调文艺队”,并于年德州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登台表演,赢得观众的好评。同年,为纪念齐河诞生黄河第一艘吸泥船,德州黄河河务局编排了本土舞台剧《红心一号》,其中也出现了治黄人打夯的镜头。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510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